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 鄒婷 策展

5 November 2022 - 7 January 2023 TKG+ Projects
展期
5 NOVEMBER 2022 - 7 JANUARY 2023
 
開幕
5 NOVEMBER (SAT.)   4:30 p.m.
 
地點
 
策展人
鄒婷
 
參展藝術家
米尼亞.碧亞比亞尼、張恩滿、娜歐米.里康.加拉朵 
 

 

沒有土地的人,如何擁有使用土地的權利?如果土地可以被分配與私有,它的所有權誰說了算、從何時開始起算、又到何時結束?只有「人」能夠擁有土地嗎?這些關於你我腳下行經土地的各種提問,在本次ΤΚG+ Projects連袂策展人鄒婷,和三位藝術家—米尼亞.碧亞比亞尼(Minia Biabiany,瓜地洛普)、張恩滿(臺灣)、娜歐米.里康.加拉朵(Naomi Rincón Gallardo,墨西哥)—共譜的「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將透過藝術與展覽的實踐與敘事,以混種的動物寓言與歌,重唱當代社會資源的不當分配與殖民時期將原住民族群噤聲、掠奪,與邊緣化的隱身歷史。

 

隨影像移動、以歌聲敘事,「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將展覽視為相異的文化、歷史、故事,人與非人相遇與交織的場所;以音與景構築引領觀者留步的情境。始於「如何」、「別人與自己」、「土地與歌」的關係集合,這是一場以影像記敘土地的展覽實踐;也是一個用歌聲作為敘事手段的策展實驗。

 

以「 如何」(How-to)開啟的語境,多用來引出實際的方法與指令,就此提出認識新事物、進入新情境的捷徑與指南。「別人與自己」則對應從個體出發、二元相對,因應所屬環境而持續變動的人際關係:當與「他」的分野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姿態(gesture)相應而生,這些因變位分化出的(無)數個群體,既是差異的暫時集合,也錨定出「我與他」的敘事條件。

 

在別人的土地上,如何歌唱;唱著誰的土地、誰的歌?當「土地與歌」化作展覽現場—暫時的時空集合—的場景敘事與想像公域,土地,標示出特定的人文地理;歌唱,成為一種引誘停留的手段。無論身在何方,每當旋律響起,你我是否都曾尋著歌聲,在某地某處;在時而陌生、時而熟悉的樂句之間停駐?而那隨之映入眼簾、傳至耳邊的敘事時刻,是否正開啟一道借力於歌,走向新/未知的捷徑?

 

在墨西哥的瓦哈卡谷、瓜地洛普的島嶼山海,與臺灣臺東的部落家屋,娜歐米.里康.加拉朵(Naomi Rincón Gallardo)、米尼亞.碧亞比亞尼(Minia Biabiany)與張恩滿共譜的「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以吟唱代替言說;以非人的動物闡述當代人類故事,爲現實世界的土地抗爭與原鄉想像寫下特有的混種寓言。當來自美洲神話,為人類偷取火種的不死負鼠遇上礦業財閥強取原住民土地的不法事件;當法屬殖民地瓜地洛普的孩童輕握手中指引歸途的蝶蛹,唱著克里奧語(Creole)童謠等待回家的道路;當隨著帝國主義擴張入侵臺灣,既是農業害蟲又是盤中佳餚的非洲大蝸牛,和構樹與南島語族共同想像原鄉—這些以動物新編、自人類中心脫逃,揉合口傳歷史、社會事件,與生存困境的故事新說,不僅傳唱著現實的原鄉,也為那總是複雜地難以切身進入的殖民歷史、族群政治,與土地衝突,開啟一道跨越知識背景、以感官先行的經驗想像。

 

而當樂句停歇、影像落幕,從虛構的歌走回現世的土地—在藝術之外,那些遭受永不對等的殖民歷史與接觸地帶(contact zone)刻意遺忘與抹滅的聲音,該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

 

 


 

 

藝術家

 

米尼亞.碧亞比亞尼 Minia Biabiany

1988 年出生於瓜地洛普,目前在瓜地洛普工作與生活。她的創作觀察身體的感知與空間、土地和歷史的感知交織纏繞的關係。主要媒材為裝置和錄像,透過創造與自我理解和療癒有關的詩意和政治敘事,檢視編織的典範和姿態。尤其透過瓜地洛普的背景,探索佔有主導地位的殖民敘事,以及人口、土地、植物三者關係中,法國同化帶來的後果與禁忌,在其間尋找闡述的可能性。

 

碧亞比亞尼2016年於墨西哥城發起藝術與教學團體計劃「加勒比海溫床」,藉由實驗平台Doukou持續透過加勒比海作家的身體感知與概念,探索敘事的解構。

 

她曾就讀法國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作品曾展於第 10 屆柏林雙年展、哥斯達黎加 TEOR/éTica、鹿特丹的 Witte de Wite、墨西哥的 Cràter Invertido、巴黎的政治科學獎當代藝術獎、馬爾默的 SIGNAL 當代藝術中心,並於2022年秋天展於巴黎東京宮。她的第一本多語言畫冊 《火山節奏》(Ritmo Volcan)甫由Temblores 出版社發行。

 

 

張恩滿

張恩滿出生於台東,生活與工作於台北。她在影像、雕塑和計畫性創作之間工作。她擁有一半來自母親的台灣原住民血統,長期關注台灣原住民族如何在不可逆的現代化進程中去協調和處理其自身於文化、社會及基本生存之間的狀態。以此基礎去挖掘缺失的歷史以及外推廓繪世界的樣貌,寄望發掘藝術可以去轉化的力量。

 

她曾在台北(2012)、溫哥華(2016)、洛杉磯(2017)舉辦個展,並於泰國(2014)、米蘭(2015)、奧克蘭(2016)、波蘭(2017)、香港( 2020)等地參展;並在大型項目展出如台北雙年展(2014)、台灣雙年展(2018)、伊斯坦堡雙年展(2019)、龐畢度中心COSMOPOLIS #2(2019)、新加坡雙年展(2019)、加德滿都三年展(2022)、第15屆文件展(2022)。

 

 

娜歐米.里康.加拉朵 Naomi Rincón Gallardo

1979年出生,視覺藝術家與研究員,工作、生活於墨西哥城與瓦哈卡。以研究為導向,深具批判性與神祕夢幻風格,加拉朵所創造的世界,探究新殖民主義環境所創造的反世界。她將自身對於劇場遊戲、流行樂、中美洲宇宙論、推想小說、民俗慶典與手工藝、去殖民女性主義,以及酷兒有色人種的評論的興趣融合於創作之中。她獲得維也納美術學院博士學位。並為墨西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19-2022)全國藝術創作者系統的受益人。

 

個展包括:「洞穴三部曲」,瓦哈卡當代藝術博物館,瓦哈卡,墨西哥(2020);「願你的雷霆破天」,因斯布魯克藝術空間,因斯布魯克,奧地利(2020);「沉重的血液」,迴聲實驗美術館,墨西哥城,墨西哥(2019);「負鼠的復原力」,平行瓦哈卡藝術空間,瓦哈卡,墨西哥(2019)。

 

聯展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22);聖保羅雙年展(2021);柏林雙年展(2020);「石頭說」,下維也納藝術空間,維也納,奧地利(2019);FEMSA雙年展:我們從未成為當代人,薩卡特卡斯,墨西哥(2018);「普羅米修斯:來自墨西哥的四位藝術家重訪奧羅斯科」,波莫納學院本頓美術館,克萊蒙特,美國(2017);「奧達多爾:想像自然之人的故事1535-2017」,同志美術館,柏林,德國(2017);尼加拉瓜雙年展,馬那瓜,尼加拉瓜(2016)。表演放映包括:「四肢著地」,太平洋標準時間音樂節:LA/LA,布洛德美術館,洛杉磯,美國(2018);「甲醛之旅」,表演進行中,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舊金山,美國(2016)。

 

 

策展人

 

鄒婷

策展人、研究員、文字工作者,畢業於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策展文化碩士班(2019),現為該校博士生,居住與生活於柏林/臺北。其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藝術家》、《Artforum》、《CLABO實驗波》、《數位荒原》等媒體。鄒婷現階段的研究方向著重於策展文化與展覽史,與其涉及的跨學科性、當代性與文獻研究。

近期的策展與研究計畫包括策劃「家物事:一場發生在藝術空間的聚落與實踐」(有章藝術博物館,臺灣臺北,2021)、「禁山14號」(嘉義市立美術館,臺灣嘉義,2022);參與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的文獻研究計畫「The Whole Life: An Archive Project」(HKW,德國柏林,2019-2022),以及與藝術家張恩滿在第十五屆文件展合作的「蝸牛的漂浮系統——入侵計畫」(合作者:張恩滿、王韓芳,德國卡塞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