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多真實: 郭俞平 個展

20 July - 8 September 2019 TKG+ Projects

童年家屋是一棟生長在郭俞平意識中無限延伸的房子,對於家的記憶的呈現,她總有一股炙熱感與濃得化不開的愁緒。此次在 TKG+ Projects 的個展,藉著梳理過去的作品,進而更富饒心中的家屋,整個展場可視為她內在心靈圖景的一種具象化,每一件作品則幽幽的發出一些聲音,像是一個夢境中的公園。《雙重閱讀》是郭俞平於展場所拍攝的錄像作品,透過儀隊曾經在場的視像,試圖往內心深處不斷的挖掘彷彿存在於潛意識的意念,展示出某些難以言明、幽靈般的自我審查狀態。

 

郭俞平與家人因父親退休而搬離了從小成長的中興新村,對家中物件與光線有著深刻的依戀,這樣的生命事件使她萌生在創作中尋根的念頭。郭俞平以記憶作為解析刺點的途徑,在 2013 年作品《延遲與凹洞》中,除了自我追尋之外,亦藉由探討政治結構位移對地方現代化發展的影響。中興新村是國民黨在大陸時期的「南京首都計畫」的延遲想像,永遠的硬體先行政策,隨之而來的是軟體的不足、文化的空缺。新作《一覺醒來》可視為郭俞平記憶的混雜性呈現,巨大的雨、污水分流下水道水循環系統,上方佇立著中興大會堂這棟俯瞰像轟炸機的五零年代建築,像是失落飛機的現代性的寓言,同時也是郭俞平對家鄉的空間記憶,而這龐大量體在展場中的隱蔽與不可見,便是她心靈狀態的一種投射。

 

自 2016 年開始,郭俞平以一種極為緩慢、自我折磨、神經質的方式開始拆解一張地毯,將仔細解開的棉線、鬆脫的羊毛,藉由不斷重複、儀式般的勞動,轉化為一顆顆實心的毛球。時間長了,身體也開始發展出能夠達到最有效率的運動方式,連續幾個鐘頭維持著同樣的姿勢,只有雙手的肌肉劇烈地運動著,身體彷彿進入一種真空狀態,既不生長、也不變老。各種情緒與記憶的殘片,有時像稀微的雪花般一閃即逝,有時則像大雨般下了一整天,直到產生一種苦澀的信念,以為控制了時間,彷彿可以一直這樣繼續拆解下去。這張地毯作為郭俞平創作脈絡中物件的延續與勞動行為上的不間斷,在去年作品《睡著,夢著,在昏熱的沃土》中結合了聲音來呈現出人存在的本質狀態—睡、吃與勞動的持存,無論是身體或心靈上的勞動。拆地毯的聲音、進食與睡眠的聲音、情緒波動的聲音,勾勒出人們不斷重複的生命狀態。

 

在整面落地窗的場域中,郭俞平營造了一個曖昧不明的時空,猶如她的內在精神界域。展場中表達不同心理結構的裝置,試圖組織出多重的辯證,像是她探討何為真實的備忘錄。「認同」究竟是被當作某種可閱讀的,還是可經歷的事物?再次的,她將整個場域設計為事件的演出場所。何為真實?此時此刻的告白,是偽妄亂真,還是補闕拾遺?

 


 

郭俞平

1986 年出生於南投,現居住和工作於台北。郭俞平的作品善於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探尋集體意識與既有之社會、文化政治之間的關係,並將之轉化為具有詩意的敘事體,形成自己生命的面貌。她的作品涉及錄像、裝置、繪畫與行為,近年重要的作品《延遲與凹洞》、《中山高》、《自治權》凝注於對生命過程創傷意象的書寫,探索東亞在晚近的歷史條件下,集體意識裡形成「缺」的真實感。她的作品猶如自身的「認同計畫」,然而認同的懸缺又在作品中形成一種引人入勝的張力。

 

近年參與「台灣美術雙年展-野根莖」,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2018);「台北美術獎」台北市立美術館(2018),台北,台灣;「 黑船、文明,芻言和_____ 的足跡:從近代日本到東亞當代藝術」,日動畫廊,台北,台灣(2018);「前程也許在遙遠的地方, 離別也許不會在機場,只要你說出一個未來」,谷公館,台北,台灣(2018);「菸葉、地毯、便當、紡織機、穴居人:當代藝術中的工藝及技術敘事」,鳳甲美術館,高雄,台灣(2017);「熱帶氣旋」,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2017);「破碎的神聖」,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2017);「伏流・書寫」,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17);「 Family Reunion 」, Pi Artworks Gallery ,倫敦,英國(2017);「小黑書-郭俞平個展」,谷公館,台北,台灣(2017);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