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是一場國際性展覽,展出超過60組藝術創作與超過170件作品,分布於四個展覽場館。展覽從一個在柏林市中心與狐狸相遇的經驗出發,作為對「逃逸性」(fugitivity)的探討起點。它審視藝術作品在面對不公體制中的合法暴力時,如何能夠自行立法,並在迫害、軍事化與生態滅絕的情境下,依然保有思考與生成的可能。
展覽標題「passing the fugitive on」(傳遞逃逸者)可以被解讀為一份指令或訊息。某些逃逸的內容被傳遞,而觀眾就是這些文化證據的接收者。接下來,他們也必須化身為逃逸者——攜帶它、傳遞它,或將它隱藏,直到某一天它能夠被說出、被傳遞。
第十三屆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由Zasha Colah策展,Valentina Viviani擔任助理策展人。
文字—柏林雙年展新聞稿
關於薩望翁.雍維的展出作品|
小丑是反資本主義的;他痛恨韋恩企業,那家為蝙蝠俠製造與採購武器的公司。他像是在呈現菜單一樣列出武器清單,還為其加上「套餐」、「開胃菜」、「第一道」、「第二道」、「配菜」與「甜點」等詞。他計畫征服世界——方式是讓每個人都吃更多糖。
從柏林KW當代藝術機構的閣樓俯瞰城市與第十三屆柏林雙年展,小丑在他的藏身處觀察著我們。櫻桃紅的療癒燈從他藏身之處的小窗投射而出。他那關於成為單口喜劇演員的童年夢碎裂成片段,尚未被完全清理。小丑上心理治療課,卻發現治療師跟他一樣破碎。他轉向藝術史與法農的手冊——《地球上的受苦者》(1961)——尋求答案。
黃色的隱形眼鏡、萊姆綠的妝容,以及小丑體操,都是他征服世界準備過程的一部分。總部是一個實踐性玩笑式的總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在錄像中飾演小丑的藝術家Sawangwongse Yawnghwe,喋喋不休地說出拆解金融、軍事與政治結構的語句。一座緬甸掸邦宮殿的建築模型——長期被軍方佔據——未來將成為Yawnghwe博物館。而如今,一座虛構的Yawnghwe博物館在流亡中四處漂泊。展覽中的橫幅形成迷宮,串聯起衝突、軍火生產與國家武器製造的網絡。
這些網絡常常隱藏在美術館委員會、雙年展資金與藝術贊助的表面之下。軍火清單就像藝術家名單。策展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國際軟實力的演練。小丑嘲諷藝術的軍事化與武器化。他是社會中的破壞性元素。他替人民發聲,表達他們的憤怒與不滿。
文字—Sumesh Sharma
關於阿莫.帕特爾的展出作品|
Amol K Patil 將 Sophiensæle 的早期歷史視為一段密集政治與文化活動的時期——當時這個空間是柏林工匠協會的總部。他透過「BDD Chawls」(孟買開發署工人住宅)來進行這段歷史的探索。這是一種特別的建築形式,用作孟買工會工人的社會住宅。這些由英國殖民政府於20世紀初建造的建築,以狹小的生活空間與共用浴室聞名,原本是為了安置那些在工廠與礦場工作的貧困男性移工。Chawls 在殖民時期及印度於1947年獨立後,都是政治行動的重要基地。印度憲法的主要起草人B. R. Ambedkar 便曾居住於此。數年前,這些建築在大規模的城市翻新與重建計畫中被拆除,並被新建築取代。
Patil 在 chawls 附近長大。他對聲音與動作的藝術傾向,可以追溯到他對那種喧鬧而交織的社區生活的熱愛。他的父親是工廠工人工會的一員,1980年代曾為工會成員創作並演出實驗劇作;他的祖父則創作 powada——一種口語詩或說唱形式——用以記錄 Ambedkar 對印度可怕種姓制度的政治抗爭。儘管種姓歧視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在今日的印度仍然普遍存在。Patil 試圖透過藝術,讓那些曾經居住於 chawls 的人的聲音再次被聽見,並反映他們的集體精神。
一台收音機播放著激昂的演說,隨即在煙霧中爆炸。牆上的繪圖連結了 B. R. Ambedkar、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與整個工人運動。社會的劇場及其政治面向,就此展開。
文字—Kito Ne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