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袁廣鳴、蘇育賢與陳敬元現正於匈牙利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參展「破浪之際的臺灣:過去與未來的前線」: 藝術家新聞

匈牙利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 2025年11月15日 - 2026年3月29日 
匈牙利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 破浪之際的臺灣:過去與未來的前線
展期|2025.11.15-2026.03.29
策展人|克里斯蒂娜・思綺普彩、胡永芬

主辦單位|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

共同主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文—台北當代藝術館
 
本次在路德維希當代藝術館的展覽,呈現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概覽,也間接映照出臺灣在過去、當下與未來的經驗與困境。

本展精選二十組備受國際矚目的臺灣藝術家,其創作聚焦於多項關鍵議題,從原住民文化傳承、殖民歷史遺緒、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的歷史創傷與動盪,一直到當代臺灣身份與價值的演變,以及在科技驅動下的當下與未來經濟、社會結構。作品形式極為多元,橫跨運用創新科技打造的裝置、互動式作品、錄像與動畫,也涵蓋傳統技藝、檔案文件、繪畫與雕塑。

我們或可將臺灣比喻為一艘航行於汪洋大海中的現代船艦——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裝備,卻不時遭遇原始自然力量與風暴的襲擊,不斷被推向危險水域,考驗其韌性。對歐洲觀眾而言,臺灣或許看似距離遙遠;然而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這些風暴所激起的波濤──無論是貿易衝突、資源爭奪,抑或意識形態與軍事緊張局勢──終將拍打到我們的岸邊。面對如此動盪不安的情勢,如何保存文化與自然價值、持續對歷史進行批判思辨,並建構一個具韌性、民主、多元且以團結為基礎的社會,已成為臺灣與歐洲所共同關切的核心理念。
 

 
關於袁廣鳴的作品|
 
《日常演習》主要在演習當日下午1:30–2:00的半小時間,以五架空拍機同時在臺北市區五條主要道路中間的正上方、以直線略微俯瞰的鏡頭拍攝,畫面猶如掃描,像是一種監控式的凝視。車水馬龍的臺北市區,防空警報響起時,瞬間成為空城,超現實般的奇觀卻來自於臺灣的演習日常;《佔領第561小時》記錄著臺灣史上第一次,於2014年學生佔領立法院長達585小時。立法院議場的場域在繪畫上來看為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構圖,猶如半個羅馬競技場,所有的焦點或透視的消失點聚集在前方的主席台及後面的國父遺像,遺像下標明著佔領時數。作品的聲音來自象徵一個國家永恆的歌曲—《國歌》,藝術家將它播放速度放慢一半,於是議場頓時轉變為教堂,瀰漫神聖且犧牲奉獻的氛圍;時間在過去、當下及未來,在豐盛、頹圮及虛空中往返滑行。
 
關於蘇育賢的作品|
 
 《花山牆》為一件涉獵宗教、死亡、虛實等不同層面的錄像作品,使用了紙紮文化的元素與象徵意涵。影片以一位自焚男子為主軸,帶領觀眾一探進入冥界後的旅程,這趟旅程建築於人們對生後世界的想像與補強,生者視為空缺遺憾之處,以火為傳導,皆希望透過紙張完滿在另一個世界,這陰陽兩界的一來往,連同了認同的混淆也一起帶了進去。
 
關於陳敬元的作品|
 

《Drawing Fold》系列作品是一項以「摺疊」為方法亦為隱喻的進行式計畫;“fold”既指皺摺的生成,也暗示群體/會眾的聚合。作品將繪畫置於前置草圖與時間、記憶、感知的多重層次之間,透過速寫線條描摹、薄油彩塗抹覆蓋與再書寫。使畫面在具象與抽象之間留下可讀的重寫痕跡,形成一種「覆寫本」(palimpsest)。人物姿態與場景因而被暫置於未定之中,而不被單一敘事收束。

 

陳敬元的繪畫以圖像記錄與詩性想像的交疊為方法,呈現如夢一般的場景。其畫面透過保留手勢與痕跡的筆觸,象徵的解構與再編碼,持續追問社會與政治的敘事機制。這些被建構出的「畫面—場景」(tableaux)顯示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和歷史如何被形塑、被爭奪——既指向藝術家所屬的臺灣,也觸及「共享的國族政治」這一觀念本身。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