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袁廣鳴與蘇育賢現正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參展「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 藝術家新聞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25年11月15日 - 2026年3月1日 
國立台灣美術館 黑水—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
展期|2025.11.15-2026.03.01
策展人|賴駿杰
 

 

「黑水」作為本屆臺灣美術雙年展的主題,帶有陰暗且潛伏之意象,隱喻臺灣歷史中關於遷徙、離散,與多重殖民的恐怖經驗。展名靈感來自解殖理論學者瓦爾特・米尼奧羅(Walter D. Mignolo)的「晦暗面」(darker side)概念,藉此探討臺灣藝術史中長期被忽略或隱沒的議題。

 

面向臺灣的歷史與群眾,「黑」直覺地讓人想到「黑水溝」與其相關的傳說與故事。時間上,它可延展至海權帝國擴張的殖民歷史;空間上,則象徵現代資本主義之全球流動的世界框架,黑水溝更像一道想像的精神屏障,劃出了與世界(特別是對岸中國)的歷史鴻溝。

黑色同時指涉長久以來定居者殖民主義下對原住民族與本土群體的歧視與壓迫,也呼應「白色恐怖」的歷史陰影,觸及恐懼、傷痛、遺忘、幽微等感知與情緒。此謂黑水,並非單純的黑暗或恐怖,而是類似一種遮蔽與迷失;在黑色中看不清眼前的道路,而在極度的白色裡,則會有連自身皆無法清楚覺察的迷失感。正因如此,本展以「黑」(black)而非「暗」(dark(er))為命名。

 

相對地,「水」則起到關鍵的動態與變化的意象與隱喻作用,更多從群島觀點以及流動性來看臺灣,也提醒我們歷史記憶總非堅不可摧,而是會被沖刷、錯視,甚至被遺忘。這片與全球憂戚相關的水域,既是來者的渡口,也是去者的幽徑;既是貿易與殖民的通道,也是暴力與記憶的場域。這些意象幫助我們設想重寫歷史的可能:不是單一且普遍的歷史,而應該承認歷史書寫須時刻維持在不斷動態的思考方式,面對尚被遮蔽或隱藏的各種未完成的故事。

 

「黑水」分為三個子題:「抵達」(arrival)、「定居」(settlement),與「臨來」(arrival-becoming),彼此沒有絕對的階級或時序的分際,它更像是主體認同的一種輪迴與變化過程。歷史中的「抵達」,在與「定居」遭遇後,如何轉變為尚未到來的「臨來」?身分如何在遷徙中形構?歷史書寫又如何在恐懼與遺忘交錯中被記錄與肯認?

本屆雙年展以此為核心,透過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重新審視臺灣戰後迄今的歷史書寫與文化境況,質疑過往以大陸中心、政權變遷為主的史觀與書寫框架,並嘗試從地緣政治與在地經驗的角度,以理解當代臺灣的全球定位。

 

文—國立台灣美術館

 


 

 

關於袁廣鳴的作品|

 

《日常戰爭》這件單頻道錄像作品描繪了一個中產階級男性的單身套房,在這樣一個表面秩序井然的日常場景中,無形的力量悄然降臨,牆壁破裂,家具傾覆,房間轉瞬間化為廢墟。片刻之後,一切重回初始狀態,彷彿災難從未發生。作品循環的敘事結構巧妙模糊了日常與災難、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示出戰爭並非遠離的真實,而是日常生活中無聲的裂縫,逐步侵蝕我們的感知與存在。光線閃爍與空間崩解的交替畫面,營造出一種荒謬卻真實的緊張感,讓觀者感知到日常表層的平靜,或許只是危機的隱秘前奏。

 

關於蘇育賢的作品|

 

《花山牆》為一件涉獵宗教、死亡、虛實等不同層面的錄像作品,使用了紙紮文化的元素與象徵意涵。影片以一位自焚男子為主軸,帶領觀眾一探進入冥界後的旅程,這趟旅程建築於人們對生後世界的想像與補強,生者視為空缺遺憾之處,以火為傳導,皆希望透過紙張完滿在另一個世界,這陰陽兩界的一來往,連同了認同的混淆也一起帶了進去。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