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G+ company logo
TKG+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Artists
  • Exhibitions
  • News
  • Video
  • Art Fairs
  • Publications
  • About
  • Contact
  • 繁體
  • EN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Menu
  • 繁體
  • EN

玻璃總是要碎的: 賴駿杰 策展

Past exhibition
2019年2月23日 - 4月28日 TKG+ Projects
  • 介紹
  • 新聞稿
  • 展覽現場
  • 活動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介紹
玻璃總是要碎的, 賴駿杰 策展

策展人

賴駿杰

 

參展藝術家

丁建中、陳飛豪、張致中

新聞稿

本次 TKG+ Projects 邀請到策展人賴駿杰,從歷史文本、影像、裝置等角度,探討災難、預測,以及隨之產生的圖像。展覽標題「玻璃總是要碎的」源自於法文諺語,講述災難總是會發生的宿命論觀點。

 

展覽概念起源於丁建中與陳飛豪的實驗性創作 Up to 121(2018),討論賀伯颱風與在地發展史之間的關係。數字「 121 」,是 1996 年賀伯颱風重創台灣、淹沒板橋 435 園區的水線位置高度,它是紀錄,同時也是一種警示;對當地居民來說,則是風雨刻在肉身上的痕跡。水線 121 對照降雨量預測是為「未來」,但 121 在現實中卻經常成為「過去」:因追趕不及「現在」而失效的一組數字。本次展覽以此為延伸,探討人在不斷的時間迴圈中積累更多的既定現實。「既定的( given )」 121 所體現的時間矛盾有著兩方面意義:一是為使人相信危機,並試圖控制危機而製造的客觀系統。另一方面,敘事本是為了對抗遺忘,但在被檔案化之後卻也注定被封存——總有新的事件、危機會出現,取而代之。

 

多數預測最終將會轉為圖像,氣候預測也好,股市的走勢亦然。特別是經濟預測與災難預警有許多共通的邏輯:皆為某種數字的博奕、對於未來的賭注,並且建立在「危機(之後)」的想像。這類圖像作為符號,指向背後一系列的知識系統;但它同時也是關於圖像的圖像——元圖像( metapicture ),成為人們理解此圖像的參照。用紀傑克的「幻見( fantasy )」理論來說,則是:「它教導了我們如何欲望(未來)。」然而,幻見是有瑕疵且互相衝突的,一方面指責現實( reality )的不足而權充為真實,並教導我們如何從中體認危機;另一方面,卻又述說著凝視真實之不可能--在面對真正的危機時,它僅僅只是螢幕上發光的圖像,如同神喻般,閃爍中給出未來的道路。

 

藝術家分別從不同向度考慮 ∕ 考掘災難的敘事:丁建中擅長從冷靜、客觀的現實中,找到真實感覺的觸動,藉由作品建立一場開放的觀看機制,讓觀者予以回應。陳飛豪則試圖透過文本史料,從後設的角度來探討預測與演示,以及氣候預測與其圖像所建構的意識形態。若說陳飛豪的作品是文件的視覺化,那張致中則是嘗試書寫歷史圖像,從圖表洪流所建構的意識形態混雜中,勾勒出真實的曲線。

 

展覽中許多影像是使用特殊油墨處理,它一邊對抗著最具破壞力的水,同時卻又需要靠水來顯現其自身,它所顯示的是記憶的元圖像。其顯影會伴隨著水分的乾枯逐漸消失,而這時間之短暫,就像人們對災難的健忘一般。然而,被遺忘了,不代表就不存在。水滴穿刺的動作是反圖像的,是一種銘刻當下的書寫,不僅提醒著現在,也意圖穿越災難必然會發生的時間迴圈,提供我們重新思考危機與宿命的可能。

 


 

丁建中
1983 年生於台北,前期作品關注空間中結構、運轉與對應之關係,並經由設計的機械裝置產生的聲響與光影,探討媒材間的重複性與徒勞的詩意。「光」作為創作中慣用的媒材,串連出作品的脈絡與軸線,並呼應出空間與時間之關係。近期作品嘗試將原先的機械性消減,純粹去回應所處空間下的自然狀態,並將原先對光的處理,擴張出包含對溫度、濕度、觸覺、動能中,與觀者自身身體、記憶之關係。駐村計畫:法國「洛宏汀之家」(2012)、西班牙「昂格藝術村」(2016)。

 

陳飛豪
生於 1985 年,現工作生活於台灣台北。擅長文字寫作,並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下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結合,探討不同媒介間交匯結合後所產生的可能性。

 

張致中
1986 年生於高雄,創作形式圍繞平面繪畫、文字創作、數位影音與空間裝置等,近期試圖透過海洋、船舶、港埠等命題,進行個人記憶、風土踏查與家族史的爬梳與重構,探討人-文明-自然相互關係的想像。曾參與於挪威史瓦巴之國際跨領域考察計畫「北極圈計畫」(2017)。為「水谷藝術」之共同創辦人,參與相關社區介入與空間活化等藝術推廣教育計畫,亦創作並出版繪本。

 

賴駿杰
1983 年生於台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策展碩士,現工作、生活於上海及臺北。曾策劃展覽於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TCAC )、臺北鳳甲美術館( Hong-gah Museum )、也趣藝廊( Aki Gallery ),與廈門樣當代藝術空間( ModeA Contemporary )等。為聯合國藝評人協會( AICA )國際會員。研究興趣落在影像-文字關係、動態影像與策展學,近期進行系列策展研究計畫,藉由重新探討於日常生活中習以忽略的行動模式——即聽說讀寫,重新梳理行動者與世界的共存方案。其中「基進的書寫形式」,已於鳳甲美術館舉行(2017),並獲得當季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提名。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創科互動

展覽現場
活動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賴駿杰 2019年4月18日
  • 玻璃總是要碎的 — 閉幕座談

    玻璃總是要碎的 — 閉幕座談

    賴駿杰 丁建中 陳飛豪 2019年4月28日
回到展覽
Manage cookies
© 2025 TKG+.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支持 Artlogic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