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G+ company logo
TKG+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Artists
  • Exhibitions
  • News
  • Video
  • Art Fairs
  • Publications
  • About
  • Contact
  • 繁體
  • EN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Menu
  • 繁體
  • EN

想像之所: 曹良賓 個展

Past exhibition
2018年3月3日 - 4月29日 TKG+ Projects
  • 新聞稿
  • 展覽現場
  • 活動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新聞稿

台灣作為被治理的地方,歷經了三百多年外來政權的統治,所有的統治者皆曾藉各種戰爭或外交手段取得這塊土地上的治權,以達到經濟、文化政治或甚至民族上的占有及掠取,台灣在歷史上往往也存在著在海洋彼端的殖民母國。這樣的歷史脈絡造就了台灣混雜而多元的文化與族群景觀,然而,儘管在 90 年代解嚴之後解放了自由思想,至今卻仍無法回應台灣該如何以一個地方之外的意識狀態獨立存在,若台灣可被視為一個共同體,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想像方能取回詮釋的主體性?而若當代藝術具備社會雕塑的軟性功能,它應以何種方式趨近議題現實?

 

本次個展是曹良賓近年針對台灣各地的忠烈祠採集、拍攝的影像蒐集計劃,透過影像光體的形式並置神社/忠烈祠的影像與文獻,藉此提供一個在歷史脈絡上的思考:目前存在於台灣的忠烈祠遺跡,都是沿用日本神社建築群改建、或就地重建,而中日兩個曾經衝突的政治實體在神社/忠烈祠之間的繼承關係,見證台灣百年來因被殖民歷史而分斷的認同狀態。儘管國族主義崇拜的系統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早在清代便曾以昭忠祠或義民廟的形式紀念表彰平亂義士,但中日雙方的神社與忠烈祠除了在單純的紀念與祭祀功能之後,更多是企圖藉由建構神聖空間的崇拜系統、語言教育等文化治理的手段,消弭或重置既有的歷史及經濟資源,將新的政治與國族認同滲透於人民日常生活中。

 

曹良賓隨著計劃採訪各地在忠烈祠拍照、觀光的遊客,發現忠烈祠所象徵的國家意義對遊客而言並不存在價值,是因為在解嚴之後開放的歷史意識與國家認同,衝擊了威權時代所建構的那套治理技術,原本由國家框架的那套英雄崇拜也被當代消費符號所取代。因此對觀光客而言,神社遺跡具備的吸引力遠甚於忠烈祠的傳統意義,忠烈祠的神聖功能被架空,官方也將祠內的文宣品轉為觀光導覽的取向介紹之;儘管外圍的景觀價值稀釋了忠烈祠用作統治工具的色彩,但國家權力仍然在其中遙祭著各式「國民革命先烈」、「中日戰爭陣亡將士」、「抗日義士」等,或非關台灣主體歷史、或存在歷史矛盾的對象,過去意圖煽動國族認同的威權遺緒始終存在於牌位上。當促進轉型正義的議題開始運轉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擺脫傳統文化治理的窠臼,客觀審視忠烈祠的存廢與轉型,在保留其對歷史脈絡、社會事件的紀念與教育責任外,也應積極去除威權時期用作搧動國族情緒的工具性。

 

展覽的中英文標題各別代表了在議題上不同的切入角度,中文的「想像之所」( Imaginarium ),直截地回應這次個展希望提問的台灣主體想像與認同議題,「想像」二字源於《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對於民族主義的定義並非如其他方法學那般能夠清楚地被論述,而是出於一種族群集體的共識,並逕自區分可供辨識的認同對象。以此,藉「想像之所」命名神社/忠烈祠,不只見證國家權力曾以文化治理的手段框架人民想像的歷史,也因神聖空間的遺址承載的文化景觀,形成了多元開放的想像養分。而英文標題「 Becoming/Taiwanese 」則是曹良賓對這系列計劃所下的標題, Becoming 與 Taiwanese 兩個獨立並置的字,是他對於「何謂台灣人」的思考,反映了台灣三百多年來不斷置換主權的歷史,是一種對於台灣與台灣人的定義、想像不斷變遷與流動的狀態。在「何謂台灣人」的命題下,反思自身與多數人經歷的黨國教育,在解嚴後受客觀歷史啟蒙所遭遇的頓挫與恥辱,他該如何重新與歷史互動?而那些遺緒至今仍無時無刻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運作,影響著我們「台灣人」形塑自我,以及我們與他者的區辨關係。

 


 

曹良賓

台灣新竹出生,現居新店,從事影像創作。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曾獲選文化部紐約駐村創作計畫、普拉特藝術學院獎學金、美國紐約甘柏馨藝術獎等。作品於國際間展出,創作方向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張力關係,追索其中的社會和文化意涵。創作之外,亦致力於藝文推廣。曾受邀至台北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國際藝術村等機構進行策展、導覽、工作坊等活動。 2015 年,出版首本攝影集《中途》,並與友人共同發起「 PHOTO TALKS 」,促進台灣當代攝影的討論。 2016 年,成立「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致力於匯集整理台灣的攝影出版物,並提供大眾自由閱讀,獲文化部與國藝會支持贊助。期望以社會參與的方式,共構和共享台灣攝影,逐步邁向文化自主、知識自由的正向循環。

 


 

展覽協力|虹燁工作室、意象台灣影像資料庫

展覽現場
活動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袁廣鳴 何采柔 曹良賓 2018年4月23日
    提名作品 「明日樂園 — 袁廣鳴個展」 展演日期 2018.03.03–2018.04.29 地點 TKG+ 提名人 王聖閎、黃海鳴、賴香伶 提名作品 「曹良賓:想像之所」 展演日期 2018.03.03–2018.04.29 地點 TKG+ Projects 提名人 賴香伶 提名作品 「空氣草 ─ 當代藝術中的展演力」 黃思農、何采柔 《254 yen》 展演日期 2017.11.16–2018.01.14 地點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北區藝術聚落 C 提名人 黃海鳴、樊香君
    繼續
回到展覽
Manage cookies
© 2025 TKG+.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支持 Artlogic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