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G+ company logo
TKG+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Artists
  • Exhibitions
  • News
  • Video
  • Art Fairs
  • Publications
  • About
  • Contact
  • 繁體
  • EN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Menu
  • 繁體
  • EN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周育正 個展

Past exhibition
2018年5月12日 - 7月15日 TKG+
  • 新聞稿
  • 展覽現場
  • 活動
  • 影片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新聞稿

現代化的演進與轉換往往潛移默化著人們的認知與價值觀,在此多重而複雜的進程中,「衛生」二字作為新階段的關鍵詞,是來自一句台灣俚語「沒知識又兼沒衛生」;相較於知識,衛生是相對抽象卻又似乎能用以衡量現代化的判準,並甚至藉此發展出新的社會規則。儘管上述的現象都可以套用於資本主義的詮釋,但周育正在此次展覽中並不以知識論的方法,闡釋現代化脈絡下衛生的歷史與經濟效益,而是藉由衛生來演繹造型藝術,結合多元的方法拓展更廣闊的美學脈絡。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是周育正此系列計劃的第三階段,本次的計劃命題,是周育正藉由主觀與客觀的描述形式,參考社群媒體的標籤( Hashtag )並置數個關鍵字構成計劃名稱。此命名方法源自於 2015 年起的系列計劃「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開啓了有別於他過去的創作語彙,以一種更為多元複合的產出形式,屏除了單線式的語言邏輯,在保有一些過往的作品脈絡下企圖刷新創作者個人的造型思維。


繼前二階段在上海與香港的系列發表後,此次展覽也拓展了新的詮釋,其中之一是與傳統曬麵師傅的合作而生成的雕塑《雲霧、山嵐、曬麵場》,命名源於新北市石碇山區的傳統曬麵場在其門口的標語「好山好水才有好麵」,這個標語揭櫫環境與食物密不可分的關聯。其二是出版物《刷新、犧牲、新衛生、家居、洗滌、周育正、顏料、抹布、菜瓜布、畫布、形象、繪畫集》,命名裡即含括了此次出版的概念,它穿梭於家政與藝術媒介的形式之間,最後再以此繪畫集作為紀念。由繪畫、雕塑、表演、出版為基礎,品牌、機器(人)、 APP 服務系統、傳統技藝等運用,活絡了藝術形式的界線,同時也與過去的作品脈絡有著延續性的發展關係,例如現成物與品牌運用、出版、勞動等命題。


這次的展覽同時也宣示著「一個試圖擁有最佳環境的畫廊」,在於透過戴森 Pure 空氣淨化風扇系列產品,其具有強勁氣流可循環噴射,同時淨化有害氣體和 99.95% 小至 PM0.1 的顆粒物;另外透過潔客幫的 APP 清潔預約服務,配合戴森 Cyclone V10 無線吸塵器的運用,吸除存在於畫廊中 99.97% 小至 0.3 微米的微塵。如上述,環境成為了此展覽的關鍵元素,因此現成物不只以造型展呈於展演之中,更能藉此使現成物生產新的概念。


周育正擅長處理美學與社會的雙面操作,強調視覺造型背後的工作程序,關注如何在既有事物的機制中產生另類的操作與思考模式,並在「非典型合作」中產生相對應的另類利益,同時顯露既定事實的問題。他的創作形式廣泛於各種媒材,但多以「中介者」的角色媒合了他視為「主體」之個人、企業與機構組織,並透過「工作程序」的操作,例如轉移、轉讓、或是時間、地點的差異,產生出計劃的結果,形成來源與結果間的相互辯證。

 


 

周育正

1976 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畫學程。他通過多元媒介,包括裝置、出版、表演與繪畫, 處理社會與美學的相互關係,塑造出一套簡潔但精心策劃的知識與美學技巧,最終展現藝術、物體和空間的特性。近期個展於美國丹佛市當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香港與上海馬凌畫廊,聯展於台北雙年展、皇后雙年展、亞洲雙年展、紐約新美術館、利物浦雙年展與香港巴塞爾藝聚空間項目。 2011 年榮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以及  2012 台北獎首獎。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台灣台北。

展覽現場
活動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

    周育正 牛俊強 2019年2月25日
    入圍作品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展演日期 2018.05.12–2018.07.08 地點 TKG+ 提名觀察人 王聖閎 入圍 理由 周育正以精準的觀念性手法,一方面拓展藝術領域內對作品形式、類型的既定認知,另一方面也探索出富有啟發性的實踐路徑。宛如社會關係中的特殊「感染因子」,藝術家將原本不可能湊在一起的物資、勞動、服務,乃至於商業品牌全數聚集一堂,形成非典型的「異業結盟」;無論是來自臺北石碇山區的手工麵線,還是家電品牌贊助的清掃機器人,皆能在其展覽架構中融洽地交會,形成極具巧思的資源調度暨交換模式。他獨特的問題意識不僅充分發揮創作實踐的悠遊潛能,也不斷擾動我們對於藝術生產關係的既定想像。 入圍作品 「2018 牛俊強個展」 展演日期 2018.12.08–2019.01.20 地點 TKG+ Projects 提名觀察人 孫松榮 入圍理由 「2018 牛俊強個展」的魔力,巧妙地在兩股相互拉扯的力量上演著:當單頻道投映影像成為欺眼法的技藝,展覽原本宣告的佈局遂成為不存在的作品。何謂可見,抑或,在場之作,緊扣著藝術家的宗教信仰及其盲視焦慮。作為一部構思得滴水不漏的短片,影像與聲音鉅細靡遺地連結了從展場到展外、現實與想像,乃至觸摸與靈現的世界。轉角的現場佈置卻讓期待的觀眾撲了個空:這一幅可見的動態圖像真的存在嗎?它是否僅出現在想像、記憶及意識中?在盲視與見證之間,「2018 牛俊強個展」精彩地辯證著宗教與藝術、教堂與白盒子,臨在與幻化的多變關係。 愛樂電台「藝術相對論」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團隊專訪 第 514 集:張君懿、蘇品文、牛俊強 第 516 集:布拉瑞揚、周育正、鍾喬
    繼續
影片
  •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周育正 個展 繼續

相關藝術家

  • 周育正

    周育正

回到展覽
Manage cookies
© 2025 TKG+.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支持 Artlogic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