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G+ company logo
TKG+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Artists
  • Exhibitions
  • News
  • Video
  • Art Fairs
  • Publications
  • About
  • Contact
  • 繁體
  • EN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Menu
  • 繁體
  • EN

現實伏流: 賴依欣 策展

Past exhibition
2018年10月6日 - 11月25日 TKG+ Projects
  • 新聞稿
  • 展覽現場
  • 活動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新聞稿

1964 年所成立的「笠詩社」,是一個當台灣在面對中華文化作為主流精神時,試圖找尋另一種想像和詮釋台灣本土經驗的重要創作社群。 1960 年代的臺灣,一方面處在戒嚴之中,另一方面仍然是聯合國的一員,在這個對比強烈的時代裡,藝術家藉著「國際交流」的名義彼此結盟,同時也必須符合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命題,才能夠獲得藝術自由與前衛的合法性 [1]。在面對這樣一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時代,「笠詩社」主張以台灣本土意向為關注和描繪,在社會文化中以詩文創作形塑一股微型的力量,經常被視為是一種抵抗的姿態。

 

笠詩的創作內涵,回應了其創作者在不同的年代中所面對的許多「現實」議題,包含表達和詮釋社會、政治和生活的現實,以產生回應和不滿的聲音,以及當面對集體意識的現實洪流時,創作的姿態與作品中的思考,又如何與整體文化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牽引或擾動。這當中所延伸而出的討論和細微繁瑣的議題,一直到今日亦是創作者們在面對自身創作的內涵和整體時代潮流時,非常重要的思考課題與挑戰。

 

在「現實伏流」( Reality|Undercurrent )展覽中,我們藉由重新回看笠詩(社)的時代處境、詩文創作、對物的隱喻,和其所面對的各種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現實議題,試圖想像和理解在不同的時代脈絡中,今日藝術創作和創作者們與現實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距離和關係。此次參展的藝術家透過自身的創作和其所面對的主流意識環境,探索將如何以「回應現實」和「重構」作為面對社會環境和主體文化論述的思考和回應。而這樣的探索藉由笠詩的文化與社會情境打開兩個面向的重新思考的可能性:「社會現實成為創作的內涵關注」和「集體意識的現實洪流」。

 

「社會現實成為創作的內涵關注」

林泰亨在其執筆的創刊啟事中提到:「那麼,所謂屬於這個時代的詩是什麼呢?換句話說,這個時代有了怎樣的詩呢?其位置如何?其特徵如何?」笠詩社在成立之時,雖然沒有宏大的宣言強調其詩社成員將如何以詩文創作的內涵來面對或抵抗時代的潮流,但主張作品必須與時代共同呼吸。如此的主張導向作品的現實性和社會性,這些詩作借由對於政治、社會和生活面向的不同描述,也包含了回應種族和語言的現實問題,以及借用了許多「物」的隱喻特質作為創作內涵的表述,進而反應日常生活、鄉土、社會的現實,諷喻台灣人集體存在命運,也因此在當時其創作形式有「新即物主義」之稱。

 

「集體意識的現實洪流」

雖然笠詩的論述和詩作中的「現實感」或「現實精神」,早在創刊號初期已偶可見之,但無法蔚然成風,卻在 1970 年代回歸鄉土潮流這個明顯轉變的文化環境中 [2],開始強調其「現實主義」的傾向,而笠詩社的許多創作者也一反以往對於現實課題的低調。基於種種跡象顯示,研究學者陳瀅州認為,「笠」對於現實的強調是在 1970 年代後被整體創作環境的現實洪流所激發出來的,以及被後來的論述者所建構而出的,是一整套非文學的話語實踐,背後淺藏著知識與權力的運作;同時,它也是一種「集體記憶」的社會建構,在運作過程當中,同時凝聚詩社成員間對於詩社的認同。而這些「非文學話語」卻確立了「笠」在詩壇上的定位,以及日後詩史上的位置。[3]

 

此次參展的四組藝術家以笠詩所面臨的各現實議題和詩文創作為底藴,回應到在當代生活和創作的情境中,各自所面對的不同層面的現實處境為出發,重新連結自身身份、藝術創作、生活和大環境的環境和影響,探索表象之下的「伏流」,作為回應「現實」在各面向中的隱匿、造成的變動和不安,以及思考個體必須面對並調節的自身姿態,甚至進一步的解構並產生擾動的可能性。李旭彬的作品回應社會的意識形態,《廖武東》藉由影像中回到不同場景拍攝和小說敘事的組成,構成一虛構的故事,開展出自身對於民族、正義和社會環境的討論。而蔡宛璇和楊雨樵的作品分別從語言的不同面向,對文字、話語、聲音、字形等進行拆解和重構,蔡宛璇的《經過一盞叫笠的燈》,以中文字作為一套視覺表意系統,透過念讀的形式,試圖找回一絲口語特質的動能、重塑一種感官經驗;楊雨樵的《易》,則延伸自身創作脈絡中對於文字的解構,連結笠詩中對於物的隱喻,藉由探索身邊日常之物展開其能指與所指的意義延伸,除了現場的作品展示外,亦有一系列工作坊的討論。而楊季涓的《九條線》,以住家周邊小巷子裡高掛空中的電纜線和電線桿佇立在喧囂街頭的姿態為開端,藉由其上頭所掛置的新舊夾雜的物件呈現混亂卻帶有詩意的風景,並隱隱反映出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無法言說。

 


 

 李旭彬

出生於台灣台南,三十歲之前是一個土木工程師,經歷台灣經濟奇蹟、社會、政治運動高峰。曾投身各種社運場景進行參與、紀錄、觀察。從營建顧問工程領域撤退之後,轉向攝影創作。作品著重反身性思考,以及影像與文字的共生對接。

 

蔡宛璇

創作媒介從裝置、圖像、錄像和詩文著手。 2004 年與聲音藝術工作者 Yannick Dauby 合作「拾景人」系列,並先後於歐陸及台灣,透過駐村、展覽、出版、錄像或小型演出等形式,陸續發表共同作品或個人創作。著有詩文集《潮  汐》、《陌生的持有》詩圖集、三語親子活版印刷詩集《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2017)。及駐地影音書出版《村落,遺跡》、《寶  藏》。

 

楊季涓

1985 年出生, 2011 年取得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國家高等造型藝術文憑, 2007 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近年的創作,透過個人式的綿延呢喃,渲染觀者自身的相似場境,開啟時間、空間與事物的記憶。她的記憶資料庫即為創作軀幹,內容廣泛涉及於家庭、政治、動物、食物等人文科學複式範疇。近期個展於臺北國際藝術村(2017)、香港咩事藝術空間(2017)、朱銘美術館(2017)。近期聯展於就在藝術空間(2018)、弔詭畫廊(2018)。駐村計畫:香港咩事藝術空間(2017)、新加坡Grey Projects(2016)。獲獎經歷: 2017 台北美術獎入選。

 

楊雨樵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除兼任日、英文翻譯外,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 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 )的言說藝術表演者以及文字創作者。致力於彙整各國古代文字、神話譜系與民間譚。著有甲骨文異譚集:《藝》——字中事(2014),《易》——字中事(2016),與畫家陳澈合作出版版畫詩集《 Counterpoint Archive 》(2017),並創辦表面雜誌《 COVER 》(2017–)。

 

賴依欣

1980 年出生於台灣。 2011 年於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台於台南成立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並於 2018 年成立「草苞實驗室」-工作坊平台計劃,期盼以系列性活動工作坊的形式,激發參加者對藝術和創作的興趣和想像,更發展出具有⽂化⼒的思考和⾏動。策展研究長期關注後殖民空間歷史、城市紋理和嵌入的⽂化意涵;近期策展研究「沈默之間-藝術的抵抗與避難」思考被壓抑的聲音和不被討論的歷史,以及藝術如何藉由不同形式的創作方法和策展⽅式表現超越政治性的語⾔和結構內涵,喚起思考、探索和想像的可能性。重要策劃展覽包括「破碎的神聖」(2017)、「末⽇再⽣─台灣。澳⾨」(2016)和「此曾在」(2015)等。

 


[1]陳義芝,〈從時代的矛盾出發-戰後世代《笠》詩人的現實意識〉,《笠與七、八〇年代臺灣詩壇的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春暉出版社:高雄, 2008 。
[2]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1977 年–1978 年)是一場從 1970 年代初期開始,關於台灣文學之寫作方向和路線的探討。
[3]陳瀅州,〈「笠」的「現實」爆炸:被發明的現實傳統〉,《笠與七、八〇年代臺灣詩壇的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春暉出版社:高雄, 2008 。
展覽現場
活動
  • 現實伏流 — 開幕座談

    現實伏流 — 開幕座談

    賴依欣 李旭彬 蔡宛璇 楊季涓 楊雨樵 2018年10月6日
  • 「物脈」工作坊

    「物脈」工作坊

    楊雨樵 2018年10月13日 - 11月17日
回到展覽
Manage cookies
© 2025 TKG+.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支持 Artlogic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