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體: 侯怡亭 個展

21 May - 19 June 2011 TKG+

Complexing 援引自化學專有名詞,為一類具有特征化學結構的化合物,由中心的原子或離子和圍繞它的分子或離子組成,Body 通用解釋於人的身體,亦可泛指空間、文化任何有形無形的容納物。藉由該化學結構的組和狀態,來表達文化上的移植與雜交的狀況。

 

此次個展將展出十一件數位影像結合手工刺繡的平面作品與錄像,企圖透過作品表達一種亞洲普遍的共同經驗─對於全球化與帝國之後的亞洲如何回視到自處的環境。侯怡亭延續自 2003 年的「台北變裝秀」和 2009 年「剝皮寮變裝秀」以降的創作手法,以手工刺繡結合數位影像輸出。在「剝皮寮變裝秀」中是以刺繡再現台灣多元族群的文化面貌,此次「複體」系列則運用刺繡臨摹西方名畫中的圖像元素,由於場景的置換,這些圖像元素與實景攝影建構的空間,產生了消解作用,進而衍伸出一種複雜且曖昧的關係。原西方名畫中象徵性的圖像、紋樣與實體的場景產生了意義上的瓦解,象徵性的閱讀方式在此毫無作用,這不僅讓象徵性解讀藝術的方式阻斷,也將普遍知識份子所熟悉的歐美視域回到台灣場域本身,真實表達了,學習西方價值體系及美學之後的一種異鄉人的矛盾。侯怡亭以台北市僅存幾個還未政府系統化編制管理的市場場域,這類能完整體現本地性經濟型態的場所,藉由自身介入傳統市場的環境,陳述著權威西方藝術史語言系統在此崩解。

 

台灣早期藝術家李石樵(1908–1995)在 1945 年《市場口》作品裡描繪的上海時髦女子,傳達了當時由於社會結構改變,造成的文化衝擊,而時間拉回到當代,以全球化主導的現今情境,表面上,全球化是偏重於以經濟為導向的問題視野,但其同樣擴及社會、文化等面向,當個體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其各自在一種高度同質性的環境下,尋求著微小差異,來凸顯自己的存在卻又有所侷限,人面對自我文化認同產生的陌生感與無力狀態,是台灣當前的現象,身為藝術家,侯怡亭透過此次展覽反思這個存在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