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畫廊與TKG+聯合參展2025 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展位C07: 博覽會

韓國首爾市中心江南區COEX 2025年9月3日 - 9月6日 
韓國首爾市中心江南區COEX 購票連結 2025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

展位|C07
地點|韓國首爾市中心江南區COEX
參展藝術家|
耿畫廊|蘇笑柏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蘇孟鴻
TKG+ |李綾瑄(Jane Lee)吳耿禎邱承宏阿莫・帕特爾(Amol K. Patil)

 


 

▋貴賓預展 ▋

09.03(三)11:00 a.m.-7:00 p.m.

09.04(四)11:00 a.m.-3:00 p.m.

▋公眾展期 ▋

09.04(四)3:00 p.m.-7:00 p.m.

09.05(五)11:00 a.m.-7:00 p.m.

09.06(六)11:00 a.m.-7:00 p.m.

 


 

Coordinates of the Unseen

2025年9月3日至6日,耿畫廊將連袂TKG+,以聯合展位的形式,於今年斐列茲首爾藝術博覽會(Frieze Seoul),帶來台灣藝術家蘇孟鴻、吳耿禎、邱承宏,中國藝術家蘇笑柏、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新加坡藝術家Jane Lee(李綾瑄)、以及印度藝術家阿莫・帕特爾(Amol K. Patil)的作品。

 

展覽以「Coordinates of the Unseen」作為母題,寓意每位創作者的文化背景或迥異之生命經驗;那些被忽略、壓抑,或無以言狀的議題與成分,在作品中,並非赤裸揭示,而是以間接或重構的方式,逐漸顯影。在日益流於表面的當代社會中,「可見」成為價值與真實的依據,然而,真正驅動我們認知、記憶或是情感的,往往是那些潛藏於視覺邊界外的元素——或歷史的斷裂、或語言的空缺、或情感的殘痕。本次耿畫廊與TKG+所帶來的「Coordinates of the Unseen」,即試圖透過藝術家之視角,重新描繪那些不易被察覺、卻深深影響我們所處現實的隱性結構與情感地景。

 

作品不僅探討空間、記憶與權力結構,更挖掘觀看本身的可能性。藝術家透過層疊的影像、未竟的敘事、媒材的編碼與轉譯,在既有的歷史或現實之中標記出新的「座標」,對抗單一敘事所建構的觀看框架。在本次參展藝術家中,有人關注被壓抑的聲音與圖像——以幽微的方式召喚那些從未真正被「看見」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也有人從身體經驗出發,探索身份或符號如何在日常中產生變異與錯位,提出我們對於「存在」與「現場」的再思考。

 

「座標」是一種定位方式,也是權力結構的隱喻。而「看不見的座標」,則代表那些未被納入主流敘述、未被命名、未被制度承認的經驗。這些無形之物不應被視為空白,而是構成我們處境的關鍵線索。

 


 

 

關於參展藝術家|

 

蘇笑柏(b. 1949)

 

蘇笑柏將東方的傳統媒材大漆,透過當代轉譯;使其在畫筆勾勒、刷繪、浸淋、水洗、擦拭的過程中,或做停留,或任其流融,在不同曲度的木造、陶瓦結構上,轉化為具有時間感與物質張力的作品,應和著侘寂美學的材質表現,大漆自身流露的視覺質感透出溫潤的光韻,呼應瓷器、漆器、書畫等文化傳承,跳脫物質上的形式與定義,將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轉陳為跨文化的當代經典。

 

不使用帶有東方的語言或符號,作品卻標誌性地彰顯出濃厚中國文化氣質。對形式的節制與對色域的專注,則體現於大漆本身的歷史性與層疊後的物質深度。以單一色相進行長時間的建構,使色彩從視覺表面滲透進精神層面,進而喚起觀者對於文化潛意識的共鳴。

 

李綾瑄(b. 1963)

 

重新定義畫框、畫布和顏料的關係,新加坡藝術家李綾瑄運用非傳統技法,以及顏料的物理重量型塑畫面,將人們習以為常的材質和技法,解構並加以重組。她的創作不再遵循「繪畫」作為一種圖像再現的邏輯,而是將繪畫轉化為一種與物理性、空間、身體與時間互動的動態事件。

 

作品中,顏料成為具主動性的物質,它不再只是色彩的載體,而是能滲透、壓迫、推擠畫布本身的結構,畫布也不再是被動承載圖像的平面,而是一個會皺縮、坍塌、懸垂的有機體,對應顏料的流動與壓迫。這種以顏料「形塑」畫布的創作方式,使原本的視覺經驗轉化為更具空間感與肌理的存在。作品經常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李綾瑄挑戰的不僅是繪畫媒材的邊界,更是對「作品」與「觀看者」之間關係的再定義。

 

索菲普.皮奇(b. 1971)

 

自然和柬埔寨人文,是索菲普.皮奇連結自身,與所處文化作為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從東南亞高棉文化中,那雨後熱帶森林的濕熱氣息,到取材竹、藤、麻布、礦物顏料和金屬等當地隨處可見之元素,協同抽象化的建構,帶出索菲普.皮奇那關乎自然、歷史與身份認同交錯的詩性語言。其創作不是對過往文化符號的再現,而是一種穿越時間與感知的提煉;以材質本身所承載的記憶、勞動痕跡與地理脈絡,重新建構一幅柔韌又深刻的文化敘事。

 

蘇孟鴻(b.1976)

 

橫跨繪畫、絹印版畫、裝置與雕塑的創作歷程,蘇孟鴻將中國傳統中的花鳥描繪,延伸、變造為更貼近當代中的文化符碼,讓挪用與取樣並不單是嘲諷與普普化,而更直指背後隱含的文人品味象徵。蘇孟鴻關注的不僅是圖像本身的再製,而是圖像所承載的審美、文化與權力結構,如何在當代語境下被重新閱讀。以層疊、錯置、鏡像與遮蔽的方式處理畫面,使那些看似熟悉的文化符號呈現出特有質地。

 

捨棄懷舊的態度,更非簡化為東方符號的表面化消費,而是試圖在文化記憶與視覺語言之間,以冷靜而精密的方式,將「看似可見」的傳統再度隱身於新的視覺語境中,迫使觀者重新思索那些習以為常的圖像意義。

 

吳耿禎 (b. 1979)

 

從剪紙技藝出發,在閩南文化、原住民文本,以及東亞神話傳說等處,取材人類歷史中關於女性,或母系文化描寫。從紙材收集、剪紙編織、手作染色,每一階段的工藝技巧展現,到成品所顯露的文化實踐,是文化傳遞,更是藝術家精神轉移。

 

剪紙不再僅是民俗工藝,而是轉化為一種介入歷史與書寫女性經驗的語言。藝術家將各地原民母系傳說中的形象,剪裁、重塑,使其在今日語境中獲得新的視覺位置。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敘事策略—以柔韌細膩的手工,回應結構性遺忘與歷史主體缺席的現象。藝術家以剪紙為媒介,剪的不只是圖像,更是時代、身份與記憶,讓原本無形的情感與歷史,在紙的縫隙中,緩緩浮現。

 

邱承宏(b. 1983)

 

採擷原生地和成長記憶中的水泥與補土,以刨刀陰刻出光影灑落下的植物剪影。利用物質屬性與深淺光影,帶出如窗櫺向外望去之風景取樣,是邱承宏對記憶的挖掘與重建。

在台灣城市與鄉村的日常建築中的無所不在,水泥既是空間的基底,也記錄了時間與使用痕跡。邱承宏將之視為一種能夠被雕刻、被打開的「記憶地層」。觀者接近時,能察覺那些潛藏於表面下的脈絡與肌理,如光影浮動於牆面,如植物映現於窗櫺間。透過重複的雕刻動作,使水堅硬冰冷的材料被賦予柔性與感性,重新構築出一種關於「家」、「時間」、「觀看」的詩學空間。

 

 阿莫.帕特爾 (b. 1987)

 

以糾纏的軀幹與肢體造型,揭示出印度底層貧民社會,百姓摩肩擦踵,掙扎求存的社會悲歌,藝術家以鋼筆的線條質地刻劃出因密集勞動而造成的粗糙皮膚,畫面中的人形暗喻底層群體,也回應印度城市中潛藏其中的種姓、階級、勞動狀態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