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藝術暨設計博覽會 2017: Galleries

中國 上海 西岸藝術中心 10 - 12 November 2017 

2009 年 TKG於台北正式成立,畫廊主要支持具備實驗、創新、批判性的台灣當代藝術,鼓勵多樣化媒材的美學形式,並嘗試連接不同的藝術環節以開啓對話;就如同 TKG的 + 符號所象徵的,我們相信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藝術,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

 

從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到當代眾多的科幻文本,關於「現實」的提問與辯證從未停歇過,當代已有許多可被解釋的歧義;當現實的視界由符號與意識覆蓋,「真實」已如屏障之後的事物般模糊,我們需相信所凝視之物反饋於自身的經驗,就如同自身存在一般真實。同理,藝術家的創造物不再是古典定義中的依附於其它存在的模仿物,而是能夠獨立存在現實中,解裂自歷史文本、政治、日常,甚至是幻見的敘事主體。當藝術品與藝術家構成互為主體的存在時,我們凝視作品的同時已在意識中與藝術家開展多層次的對話;TKG將透過四位創作成熟且分屬不同世代的台灣藝術家:林鉅(b. 1959)、饒加恩(b. 1976)、何采柔(b. 1983)、陳敬元(b. 1984)參與今年度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藉由繪畫、影像、與裝置等形式的作品,透過藝術家獨有的藝術語彙辯證「現實」在視覺前的面貌。

 

作品具備強烈超現實情境的林鉅,趨於癲狂的狀態一直是其鮮明的視覺識別,在其混沌如肉體、魂魄的繪畫中,是他凝視中國傳統山水畫後,深入其中探掘自精神反映而出的細部結構,以此趨近未明的知覺之境,這動作猶如霧裡探花,緊追在對生命現實的疑問之後,欲求看似得不到的解答。饒加恩的作品多圍繞在身份認同、邊緣性、政治體制與美學等核心論題,經常放入異質性的元素或者採取一種脈絡式的斷絕,以回應與批判僵化體制或是社會符號在歷史、社會、大眾與個人間所形構的價值與認知;本次參展的一系列水彩作品,以畫作中的圖像符號探討觀看與交易歷史的方式,以及美學和道德平衡的問題。何采柔的創作涵蓋繪畫、裝置與影像等形式,其多樣性純熟地自微觀的視角分解、梳理出日常的細瑣切片,進一步解構對象(人、事、物)於現實系統中的符號意義,並揉合自身情感後重建個體回應現實世界的訊息,以此反思在現日常系統的侷限下,人際情感既親密又疏離的緊張關係。陳敬元的作品極具浪漫主義的風格氛圍,在那乍看謹慎且穩定的結構中安排各種充滿既視感的超現實情境,陳敬元在作品中承載大量敏感且破碎的象徵性符號,重構所有在現實中的感知經驗,在畫面中可能的敘事線索皆在觀者欲攀索而上時應聲斷裂,其寫實的表象下浮動著一股奇異的前意識暗流,直觸人心幽微的底層。

 

林鉅、饒加恩、何采柔、陳敬元這四位藝術家皆以他們獨特的觀點進入不同現實的切片,翻閱各種如歷史、意識、與日常關係等現實中易被忽略的角落,TKG期望藉由這次展出的藝術家,引領觀眾擺脫慣於日常的現實屏障,以當代藝術的思維對現實進行提問,為 2017 年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帶來更多當代藝術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