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G+ company logo
TKG+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Artists
  • Exhibitions
  • News
  • Video
  • Art Fairs
  • Publications
  • About
  • Contact
  • 繁體
  • EN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Menu
  • 繁體
  • EN

The King and I: 彌載映 個展

Past exhibition
2020年12月5日 - 2021年1月30日 TKG+
  • 新聞稿
  • 作品
  • 展覽現場
  • 影片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新聞稿

展期
05 DECEMBER 2020 - 30 JANUARY 2021

 

開幕

05 DECEMBER, 4:30 p.m.

TKG+ 11492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 548 巷 15 號 1樓

 

 


 

 

出生於六〇年代的彌載映(Mit Jai Inn),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泰國,除了自身對文化政治的參與,其創作題材亦圍繞著歷史、政治與公共議題,以抽象藝術為核心,並在作品形式和展呈上挑戰著傳統認知,是泰國當代藝術的先驅。彌載映於2020年的創作,緊扣著泰國近期的政治抗爭活動,隨著進行中的學運白熱化,他不僅將自身投入抗爭活動之中,也在作品和展覽中直白的注入明確的政治宣言。

 

泰國憲法規定皇室應凌駕於政治之上保持中立,2016年即位泰皇「拉瑪十世」(Rama X)瑪哈.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在2014年政變上台的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任內,數次透過修憲鞏固皇室與軍方權力,甚至頒布賦予泰皇直接掌控皇室數百億資產的新法,更遑論屢屢在國際媒體曝光的奢糜、荒謬生活。彌載映以黑色幽默的語調將今年底在TKG+的個展命名為「The King and I」,除了讓人直接聯想到全面被泰國禁止的美國著名戲劇[1],也展現了他正面對皇室改革提出訴求的政治態度。

 

泰國自1932年起,由君主專制改為君主立憲,雖作為東南亞唯一未受殖民國,但同樣受到美蘇冷戰對其現代政治的深遠影響,至今仍有嚴重的軍人干政問題。泰國政治光譜由皇室、軍權、政治菁英維持著恐怖平衡的局面,期間經歷了1976年法政大學屠殺[2]、1991年、2006年及2014年三次重大軍事政變[3],泰國的民主制度與軍事獨裁不斷角力,停滯不前,軍方亦透過修憲和言論審查,來維持自身在民主制度的優勢。在2019年時隔五年的國會大選中,成為泰國國會第三大政黨的「未來前進黨」甫成立1年,主張軍人退出政治與更平等的經濟,是廣受年輕人推崇的新興政黨,後於2020年2月在爭議之下被法院判處解散[4],成為學運起始,而後流亡異議人士被捕,「自由青年行動」(Free Youth Movement)在7月發起的街頭抗議,並與「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5]匯流,在一個月內從三千人擴展至萬人集會,開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此外,泰國長期以來的經濟問題,包括M型化社會貧富差距越趨嚴重、貧窮線以下人口不斷上漲,年輕族群對階級差異感到不滿、對未來感到絕望。然而,相對於泰國人民每況愈下的經濟狀態,泰皇對皇室資產的完全掌控、干政,以及巴育政府的獨裁統治,人民已抵達臨界點。如同傅柯(Michel Foucault)對邊沁(Jeremy Bentham)「環形監獄」(Panopticon)的詮釋,泰國的政治技術和權力機制持續隨著當權者不斷變動的法律而強化,加上泰國順從長輩與權位者的文化背景,處在民主制度邊緣的泰國人民,生活在極度政治壓抑之中。

 

1992年自奧地利返國的彌載映,集合藝術家、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 Chiang Mai Social Installation),由1992年5月屠殺爆發前三個月,於達瑪畫廊(Dhamma Gallery)展出的「魔幻裝置視覺」(Magic Set Visual)為起點,至今持續以文化介入政治,透過創作和展覽支持抗爭運動,並與人民團體一起走上街頭,包括自2010年代發展至今、不斷發展變化的「暹羅共和國旗幟」(Siam Republic Flag)系列作品。事實上,彌載映從不認同「王國」的存在,亦不認同泰皇應受到如此至高無上的尊敬,人民若不謹言慎行,輕易的便可能犯下誣蔑皇室刑法,受到牢獄之災。泰國現下的政治抗爭雖非全國性的動亂,大多數人民依舊過著日常的生活,也有保皇派的反學運行動,但仍是近代以來絕無僅有的。除了發起修憲提案、要求總理巴育下台,與以往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對皇室的改革聲浪。泰國皇室的地位在集體國家意識中是不可撼動的,皇室、宗教、政治是三位一體的存在,也因此特別的險峻。更往深層探究,這是一場世代之爭,年輕人、改革派與既得利益者、保守派之間的對抗,為數眾多的中學生參與其中,發出和平的訴求的草根階層運動。對彌載映來說,他認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是過去政治的受害者,同時再也無法忽視皇室的腐敗與濫權,儘管獨裁政府嚴苛的言論審查,也必須透過行動和作品發聲,揭發皇室的黑暗面,他選擇在這關鍵的時刻與抗爭學生站在一起。

 

本次個展「The King and I」主要的金屬色調,靈感來自於各國古代皇室貴族的木乃伊製術,彌載映將金、銀色覆蓋於雕塑與平面作品上,像是保存人體一般包覆著作品。他在今年創作了為數甚多的雕塑作品,微觀上來說,他的身體透過歷史性、概念性的解剖,轉化為雕塑,一層顏料、一層畫布的覆蓋就像是他皮膚。在「神經元」(Neuron)雕塑系列作品中,作為型態主體的鐵是保有彈性的,每個雕塑像是一個活體,被懸掛時是有生命的,放置於地上是死透的。創作對彌載映來說是一種身體所有感知的昇華,受內在情感驅使的衝動,每一個步驟都是必須去完成的,就像「迷幻」(Psychedelic)系列作品中刮除的線條、堆疊的顏料色塊,那些細節無法被具體言說,而是回歸到精神的整體;該系列中非常明亮、充滿人造感、非自然的色調,所營造出如夢境、天堂一般的氛圍,象徵七〇年代「嬉皮」、九〇年代「新時代」的,是對現實社會、資本主義世界的逃脫出口,彷彿置身不可能存在的烏托邦,就像印象派對古典主義在視覺上的反動。彌載映始終在探索繪畫與雕塑的界線,混攪複合媒材的繪畫近似雕塑、畫布與顏料層層交疊纏繞的雕塑如同繪畫,金屬的質感與迷幻的色彩,是他對泰國皇室的「致敬」,而他對於泰國未來深層的憂慮,便如此融合於作品之中。

 

彌載映

 

1983 年至 1986 年間就讀於泰國藝術大學, 1988 年至 1992 年間就讀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重要展歷包括:「The King and I」(TKG+,台北,台灣,2020);「太陽雨: 1980 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台灣,2019);「光.黯.他者 — 彌載映個展」(TKG+,台北,台灣,2018);「雪梨第 21 屆雙年展」(鸚鵡島,澳洲,2018);「太陽雨: 1980 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森美術館,東京,日本,2018);「廣看媒材」(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2014);「所有我們的關係 — 第 18 屆雪梨雙年展」(雪梨,澳洲,2012);「熱帶之夜 — 失樂園」(東京宮,巴黎,法國,2007);「Dong-Na」(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07);「Soi 計畫」(橫濱三年展,橫濱,日本,2005);「清邁社會裝置藝術」(清邁,泰國,1992–1996)。



[1] 美國戲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改編自瑪格麗特.蘭登(Margaret Landon)的小說《安娜與暹邏王》(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最早以音樂劇的型態出現,後改編成同名電影。

[2] 1976年10月5日至6日,於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校園內抗議獨裁者他儂.吉滴卡宗(Thanom Kittikachorn)返國而聚集的學生,被施以暴行、性侵並殺害,該事件結束了1973年人民起義之後開啟的短暫民主時期,回歸軍政府統治、實行戒嚴。

[3] 1991年泰國皇家軍隊發動政變推翻差猜.春哈旺(Chatchai Chunhawan)政府,並於隔年曼谷和平遊行中開槍血腥鎮壓;2005年塔信(Thaksin Shinawatra)領導的「泰愛泰黨」獲選連任,反對黨「人民民主聯盟」主導的「黃衫軍」上街示威,並引發隔年的軍事政變,塔信因此流亡海外,該黨也遭勒令解散。而後的軍政府統治時期,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盟」發起數次大規模街頭示威,為長達十年的黃紅政爭。2014年泰國皇家陸軍總司令巴育.詹歐查發動軍事政變,強行接管政府並實施戒嚴。泰國自1932年至今共發生過12次軍事政變。

[4] 「未來前進黨」黨魁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提供所屬政黨1億9100萬泰銖貸款,泰國憲法法院判處該政黨黨解散、塔納通於10年內不得從事政治。爭議之處在於,政黨法規定政黨的收入來源不包括貸款,但也並未禁止貸款。

[5] 原為反對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網路陣線,由泰國、香港和台灣的網友於2020年4月組成,後有來自其他亞洲國家及地區的網友加入,延伸成為反對極權統治的聯盟。

 

 

 


 

 

 

線上展廳

 

 

 

 

 

 


 

 
作品
  •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2020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2020
  • 彌載映, Siam Republic Flag & King's Circle, 2016 - 2020
    彌載映, Siam Republic Flag & King's Circle, 2016 - 2020
  •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No. 2, 2020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No. 2, 2020
  •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No. 4
    彌載映, Psychedelic Screen No. 4
  • 彌載映, Neurons No. 3, 2020
    彌載映, Neurons No. 3, 2020
展覽現場
影片
  • TKG+ 講座 │ The King and I - 泰國當代藝術與政治

    TKG+ 講座 │ The King and I - 泰國當代藝術與政治

    TKG+舉辦講座 「The King and I - 泰國當代藝術與政治」。特別邀請到策展人柯念璞、以及藝評人印卡擔任與談人,剖析彌載映創作中的政治宣言。 出生於六〇年代的彌載映(Mit Jai Inn),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泰國,除了自身對文化政治的參與,其創作題材亦圍繞著歷史、政治與公共議題。曾於1992年集合藝術家、各界學者與社運分子,創立藝術團體「清邁社會裝置」,至今持續以創作和展覽支持抗爭運動,2020年最新個展「The King and I」,更是緊扣著泰國近期的政治抗爭活動。 柯念璞曾任2019年「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高雄展策展團隊策展人,在本座談中,柯念璞將從藝術家的成長環境——70年代至90年代的清邁出發,延伸至90年代彌載映於「清邁社會裝置」的創作思考以及其團體對泰國當代藝術史的影響。 而身兼文字創作者與藝評人的印卡,敏銳地觀察全球政治動向,將帶我們回溯泰國近代史上皇權與民主化的衝突,至今年的學運,進而深入探討藝術與政治的關係。 關於柯念璞 策展人與研究者,目前任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策展人,近年策展包括:「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2021) 偕同策展人、「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2019)高雄展策展團隊策展人、「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2018)、「旗、越境者と無法地帯」(2016,東京 Tokyo Wonder Site)、「家國之外—原鄉裡的異鄉⼈,台南」(2015)、「逆棲—都市邊緣的對話與重建:香港、大阪與台灣三地聯展」 (2013)。相關策展及研究實踐發表於第11屆荷蘭萊頓國際亞洲學者會議(2019)、首爾亞際文化研究會議(2017)、「⾹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14)等。 關於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港台藝文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AU MAGASIN DE NOUVEAUTES》,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一座星系的幾何》。亦撰寫藝術評論。 The King and I - 泰國當代藝術與政治 時間|2020年1月9日(六) 下午3:00 地點|TKG+,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一樓 主持人|吳悅宇 (TKG+負責人) 與談者| 柯念璞(策展人、研究者) 印卡(詩人、藝評家) 繼續

相關藝術家

  • 彌載映

    彌載映

回到展覽
Manage cookies
© 2025 TKG+.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支持 Artlogic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Ocula, opens in a new tab.
WeChat,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發送電子郵件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