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 林明弘個展
-
介紹展期2025.08.23-10.24開幕2025.08.23 (SAT.) 4:30 p.m.地點
光線穩定,牆面平整,無窗,卻處處是「窗」。
今年盛夏將盡之際,TKG+將推出藝術家林明弘個展——「窗花」。延續其一貫對空間與文化符號的敏銳觀察,轉化自傳統建築中極具象徵意涵的窗飾元素,展開一系列全新創作。窗花,悄然安於舊屋深處,於縱橫交錯的紋理間,輕輕刻出內與外的分界,藏著人對居所的細心構想。然而林明弘既不造窗,也不刻窗;他取其形,借其意,以當代藝術的語彙,重構一段關於空間與想像的旅程。
-
本次展覽,林明弘以「牆」作為持續探索及實驗的展覽形式,打破特定空間及環境的條件,透過牆板及牆間的相互滲透關係,模糊了結構與表面之間的界線。當牆面的內部結構滲出,如同被鑿開的洞口,也模糊了主體的邊界。此次他延伸對「窗」這一建築語彙的思考,使牆面成為觀看與遮蔽的辯證場所。「窗花」則作為感知的中介,當視線不再直抵對象,而是在身體與空間之間生成可見性,觀看因此成為一種具身的經驗。
-
自文藝復興透視法興起以來,繪畫被視作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中古荷蘭文「raem」既指窗戶,也可指一塊繃著畫布的框架。窗,不僅乘載建築功能,更是觀看、繪畫與文化語言之間深層關係的象徵。然而林明弘創作的「窗花」,並不具備建築上真正的穿透功能,它模仿了窗的語彙,卻刻意保留牆的真實性,使觀看被阻斷於表面,也因此被拉回對觀看自身的意識。這些圖案既非透明的視覺開口,也不僅是裝飾性的平面,它們構成一種結構的痕跡——如同符號般懸置於牆與牆之間,牽引著視線,也延遲觀看的完成。
展覽特別納入了日治時期攝影師林草的作品,為空間帶來另一種介入角度。雖非霧峰林家成員,林草長期生活於此,他的影像對空間與人的理解並非旁觀,而是經年累月的熟悉與自然流露。若說林明弘所創作的窗花刻意保留了牆的實體感,讓觀看停留在表面,那麼林草的鏡頭便是一扇扇映出沉靜目光的窗,他並不急於穿透現實,而是耐心的凝視,捕捉生活中沉澱的痕跡。他們之間構築了一種微妙的對話,提供觀者一種從「外部凝視內部」的觀看方式,也拓展了展覽在時間與記憶層次上的延伸。
-
「窗花」作為語彙,本身即蘊含一種雙關的幽默——既非真花,卻被喚作「花」;而語言中的「花」又經常出現在裝飾、美感與繁盛的語境中,指向一種對於「美」的想像與寄託。林明弘早先以台灣花布圖樣進行創作,將那些源自民間生活、象徵吉祥與祝福的繁複圖案,重新繪製於牆面之上。但他並不試圖還原傳統,而是將裝飾性圖像從織物延伸到建築表面,這些文化視覺語彙的再編與轉譯,使牆面不再只是載體,而是成為圖像與空間之間的積極對話。
若說彩繪指向一種外在的美感實踐,是對世界的潤飾與祝福,那麼繪畫則更近於一種向內的凝視,是對形式、秩序與觀看方式的追問。彩繪多半依附於建築或器物之上,其語彙與空間、使用功能密不可分;而繪畫則習於在畫布上展開,一方是附著的實體空間,一方是自足的視覺場域。林明弘筆下的花紋,與其說是遊走於彩繪與繪畫之間,不如說是透過創作來辯證這兩種實踐的界線。他既挪用彩繪所倚賴的裝飾性語彙,也反思繪畫背後的觀看制度與形式框架,使圖像成為一個持續變動的感知場域。
於此,「窗」在這裡更像是一種符號性的提示:關於內與外。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不再穩定,空間的界線也因此被重新思考。觀者的視線在展場之中來回移動,無法直接一覽全局,必須繞經這些複層的結構與表面,才能逐步生成對空間的感知。這樣的觀展過程,不再只是單向的凝視,而是一場與圖像、牆體、身體之間的動態交涉;而作品與作品之間也彼此呼應、牽引著,構成一種非線性的時間與敘事。觀者穿梭於展場間,與空間共同生成經驗,使得「窗花」不僅是對建築語彙的轉譯,更是對於時間、記憶或存在的回應。於靜默之中,構築出一場未完的交談。
-
藝術家
-
Julia Bahlsen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