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以往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袁廣鳴 17 December 2020 - 21 March 2021 藝術家袁廣鳴 受邀參展上海OCAT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一展,本覽匯集了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藝術家從上60年代到90年代末的錄像作品。 袁廣鳴展出的《盤中魚 》創作於1992年,為其第一次個展中的其中一件錄像投影裝置,也是首次嘗試投影與實物的錄像裝置。作品上方的投影機投影一條金魚在地上放置的白盤中,虛像猶如實境,藉由極具東方符號的圓形、瓷盤及金魚,象徵著現實及困境,金魚自在的優游於瓷盤中,卻永遠也游不出瓷盤。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展期|2020/12/17-2021/03/21 地點|OCAT上海館 策展人|Kim Machan 繼續 -
Re: Play 操/演現場
何采柔 17 October - 29 November 2020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年度展覽「Re: Play 操/演現場」今天開幕,由C-LAB策展人莊偉慈與兩位客座策展人王柏偉、林人中共同組成策展團隊,邀請16位藝術家,以結合現場演出的形式,探索檔案、敘事、空間、物件與身體的多層次面向。 《換景 》為藝術家何采柔 與黃思農 共創的第三個作品,延續之前作品脈絡,兩人持續以「痕跡」作為索引,探詢「空間」與「記憶」的關係。 《換景》以支撐空軍總司令部建築本體之「柱」的形貌為樣本,於「通信分隊」空間中再製多根移動式支柱。「柱」在樑下時作為一種建築結構,為生者撐開生存的空間與庇護之所;而當它們離開樑下,一個個矗立在空的空間時則以紀念碑的型態承載逝者記憶。 展覽期間觀眾可自行移動與創造不同的空間樣貌外,表演將以每週換景的方式進行,每一次的「移動」都是一種「再造」記憶的敘事,場景不再是表演與敘事的背景,而是將「換景」所改變的空間佈局轉化為「敘事」本體。 圖版提供/莊偉慈 表演場次 演出共10場,每場10分10秒 地點:通信分隊展演空間2樓 時間: 10/31(六)15:00、16:00 11/07(六)15:00、16:00 11/14(六)15:00、16:00 11/21(六)15:00、16:00 11/28(六)15:00、16:00 繼續 -
土字旁 ‧人字邊
袁廣鳴、周育正 12 September - 1 November 2020 TKG+ 藝術家袁廣鳴 以及周育正 受邀參展 台東美術館 所舉辦的臺日韓交流聯展 「土字旁 ‧人字邊」 ,將於本周六開幕,邀請大家一同前往 ! 本展將展出袁廣鳴經典錄像作品《明日樂園 》,而周育正則是呈現《電鍍金、流 動、土壤、融合、稻米、畸形生長、毒 素、關懷、法規》 和 《刷新、犧牲、新衛生、抹布、畫布、周育正、餐桌、擦拭、日常性、墨韻、形象、繪畫集》 。 「土字旁 ‧人字邊」 由曲德義 擔任計畫主持人,試圖以中文部首借喻為自然環境與人為人造兩種詮釋路徑與策展方法,古代創字的過程可說是一種藝術的表現,猶如藝術創作者觀察生活、記錄經驗,定下其作品所代表的意義,再傳遞不同知識予觀眾。 「土字旁 ‧人字邊」 展覽日期|2020.09.12 –11.01 開幕日期|2020.09.12 15:30 pm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 (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繼續 -
橫濱三年展
何采柔 17 July - 11 October 2020 「橫濱三年展 」邁入最後一週 藝術家 #何采柔 展出富視覺效果及劇場氛圍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搖欄III 》,讓觀眾藉由穿梭其間行走獲得身體經驗,透過轉換物件本身質地,連結個人對日常狀態的體察與覺知,提供重新觀看與反思的可能性。 橫濱三年展 時間|2020.7.17 - 10.11 地點|Plot48 繼續 -
2020年 亞洲三年展 — 我們並非獨自做夢
何采柔 5 June - 9 August 2020 參展藝術家 何采柔 策展人 陳文輝 Michelle Yun 首屆「亞洲協會三年展」(Asia Society Triennial),以「 我們並非獨自做夢 」(We Do Not Dream Alone) 為題,由亞洲協會美術館館長暨資深策展人陳文輝 Boon Hui Tan 和亞洲當代藝術資深策展人Michelle Yun 攜手合作,邀請約40位亞裔藝術家展出。 繼續 -
穿孔城市百景計畫
姚瑞中 23 May - 9 August 2020 藝術家姚瑞中 作品《巨神連線 》即將於台北當代藝術館 「穿孔城市 」中展出。 「穿孔城市」由黃海鳴 策展,以生活中常見的公寓聚落為契機,探討時間、空間、建築身體以及人群身體間的動態關係。 姚瑞中《巨神連線》系列攝影作品,拍攝全臺三百餘間廟宇、墓園、公園及樂園內一尊尊的巨大神像,主要關注漢人用自我形象所投射而形塑出來的神偶世界。透過這些信徒們的「巨大慾力」投射物,共構出臺灣地理空間內緊密交織的常民生活、信仰文化、與政治經濟關係,以宏觀的角度來呈現獨特的「規模美學」。 策展人 黃海鳴 參展藝術家 姚瑞中 繼續 -
宮津大輔:25 年錄像收藏展 - 東亞與東南亞的境遷信號
蔡佳葳 21 May 2020 - 3 January 2021 金馬賓館即將舉辦日本收藏家宮津大輔 25年來的錄像藝術收藏展,呈現他對於亞洲藝術史中「空間」與「時間觀」的認識觀點。 其中,蔡佳葳以善變、且又多様性地闡釋其作品,不禁聯想到某種「真理」的存在。展出的作品《水月》(2017)如同「詩有可解不可解若『鏡花水月』、勿泥其跡可也(對詩有可理解或不可理解,如同鏡花水月)」解釋,表現出藝術上深層趣味性與無常幻夢。 策展人 邵雅曼, 宮津大輔 藝術家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泰國) 楊福東 (中國) 山川冬樹 (日本) 何子彥 (新加坡) 蘇匯宇 (台灣) 蔡佳葳 (台灣) 許家維 (台灣) 陶輝 (中國) 主辦單位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展覽團隊 永添藝術 協辦單位 澡堂美術館 (東京)... 繼續 -
緊急中的沉思
何采柔 21 May - 30 August 2020 作為 UCCA 北京於2020年舉辦的首個展,本次群展匯集26名國内外藝術家,對「 在危機中,藝術何為?」展開了探討。 2020年5月21日至8月30日,UCCA 呈現群展「 緊急中的沉思 」。本次展覽源於一場突發公共健康狀況所導致的21世紀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事件,且標誌著自2020年1月,在經歷了史上最長的一次閉館之後,UCCA 重新對公眾開放,我們期望通過此次展覽尋求藝術給予我們的藉慰、反思與凝聚力。展覽以5個章節展開,聚焦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和生命政治學、人與動物的二元對立、人類的遷徙與地緣性和信息化對社會未來范式的影響,通過26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對當前社會現實的構建,及當下對未來的影響進行審視和思考。展覽標題取自美國詩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策展人弗蘭克.奧哈拉( Frank O'Hara,1926 - 1966年 )所著的詩歌選集,他在一首詩中如此寫道:「 在危難時刻,我們都必須再三思索我們愛的人是谁。」 一如全球其它藝術機構,在變化莫測的 2020 年,UCCA 亦根據事態發展採取了迅速靈活的應對措施,將原本計劃於春夏舉辦的展覽推遲至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展出。而「 緊急中的沉思 」則是在全球出行與物流受限的大背景下,基於當下現實考量的一次快速回應。儘管面對以上條件的限制,本次展覽依然為我們觀照當下提供了一個契合的切入點,UCCA 策展團隊重新將目光聚焦於區域語境和緊急狀態下藝術的迫切表達,匯集國内外新興與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基於對藝術的反思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消解現實、反思當下,回歸新常態的契機。展覽中多數作品雖創 作完成於 2020 年前,但當我們以當下視角重新對其進行審視時,這些作品又呈現出了新的意義。 展覽由... 繼續 -
綠島人權藝術節 2020 — 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
侯怡亭 蔡佳葳 15 May - 15 September 2020 策展人 羅秀芝 參展藝術家 侯怡亭、蔡佳葳、許家維、王鼎曄、林宏璋、林羿綺、張恩滿、安聖惠、陳宣誠、洪瑋伶&辛佩宜、安魂工作隊、林子寧、Ashimina Ranjit、jiandyin in associate with 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 工作坊 影像工作坊—痕跡與勞動圖像的再製 以白恐前輩所拍攝照片為基底,透過故事與記憶交流,運用現成物、纖維、有機物件等進行影像實驗。 藝術家 侯怡亭 時間 May 9, 13:30-16:00 May 10, 13:30-17:30 地點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獨居房 台東縣綠島鄉將軍岩20號 繼續 -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
姚瑞中 1 May - 5 July 2020 介紹 2020 年 5 月,一個虛擬國家「犬儒共和國」( Republic of Cynic ,簡稱 R.O.C. )在中華民國首都台北成立。採用了相同英文縮寫「 R.O.C. 」的犬儒共和國,是依附在中華民國的一個平行組織,也是這個政體的幽靈、幻覺、潛意識,自冷戰歷史中萌生,在當代世界中陰魂不散。此「國中國」是由藝術家姚瑞中所創建,以「寄生宿主中華民國」為概念,探討美、中、台自冷戰以來複雜的國際關係,以及當前的新冷戰態勢下,國族認同的魂與體。 「犬儒共和國」緣起於姚瑞中 2008 年發想、但未曾完整實現過的創作計畫,除了延續了他過去橫跨 30 多年的創作路線──將身體、行為、繪畫及影像組裝為尖銳又冷冽的敘事載體,探索人類歷史命運的荒謬性;更進一步透過虛構國家語境,反思國家主體的幽微、曖昧,與偶爾流露出的苦澀喜感。 這項創作計畫,如今將在空總場域實現。除了展出姚瑞中四部全新錄像裝置委託製作,主題取材自為美中台關係帶來深遠影響的四項歷史事件;此外,也將集合他自 1990 年代以來數件影像創作,以及橫跨過去 30 年創作生涯的珍貴手扎、草稿與檔案。 舊空總內充滿政治歷史痕跡的美援大樓與中正堂,將被藝術家重新定義為半廢墟狀態的「犬儒共和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以及「中華民國史蹟館」。在特定場域的精神之中,兩棟建築是展場,也是展覽語境的一部分。與展覽併行的週邊活動,包括由劇場音樂工作者蔣韜帶領的「犬儒進行曲:國歌工作坊」、相關藝術家講座以及聚眾談活動。 線上展廳 中正堂 美援大樓 研究策展 游崴 執行製作... 繼續 -
藝識流淌
何采柔 18 April - 18 October 2020 何采柔參展的「藝識流淌」,於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開展,特別感謝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分享精彩的展場照。 今個春夏,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於4月18日至10月18日舉辦「藝識流淌」(The Consciousness Flows Within)展覽由藝術總監李梅齡女士發起、美術館新任館長翁淑英女士策劃。「藝識流淌」中的「藝識」是指「藝術」與「意識」,展覽以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提出的心理動力論作為策展的概念,展出14位來自國內、外女性藝術家共48件作品,當中包括:袁旃(1941-)、李重重(1942-)、張淑芬(1944-)、陳張莉(1944-)、賴純純(1953-)、薛保瑕 (1956-)、郭思敏(1964-)、安聖惠(1968-)、于一蘭(1971-,馬來西亞)、梁慧圭(1971-, 韓國)、塩田千春(1972-,日本)、彭薇(1974-,中國)、何采柔(1983-)、廖祈羽(1986-)等。 這次的展覽將以兩兩成對的方式展示參展藝術家與其作品,整個展場劃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行流散徙、沿流溯源、鋒發韻流、放任自流、浮翠流丹及流風餘韻。單元主題選取自經典文本中帶有「流動」意思的字詞,再輔以心理學中的「本我」、「自我」與「超我」的理論與角度去探討每一位女性藝術家在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以及在三種意識型態下的流動與轉移,為藝術家及其作品帶來全新的詮釋空間。 「藝識」的流淌並沒有特定的標準與方向。展覽不意在為觀眾提供創作意識中的答案,而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觀眾可以觀察出女性創作者如何突破、扭轉或融合因其性別身分而承受來自傳統觀念、約定俗成的限制,彙整成為個人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創作風格,呈現出作品多姿多彩的面貌。 策展人 翁淑英 參展藝術家 袁旃、李重重、張淑芬、陳張莉、賴純純、薛保瑕、郭思敏、安聖惠、于一蘭、梁慧圭、塩田千春、彭薇、何采柔、廖祈羽 繼續 -
第12屆短波電影節
袁廣鳴 March 21, 2020 藝術家 袁廣鳴 《佔領第561小時 》 地點:Kino Muza,波茲南市 繼續 -
我們必然相遇 第一章: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他們對我視若無睹,與我擦身而過
陳敬元 17 January - 19 April 2020 策展人 蔡家榛 參展藝術家 陳敬元、陳飛豪、鄭在妍、何尉民、全昭侹、曹良賓 文/蔡家榛 《我們必然相遇》展覽計畫訂了一個看似浪漫的展名,但其實意在處理並面對歷史造就的種種可見與不可見的傷痕。計畫中的主體不是我(個體、小我)與大他者相對的鏡像映照關係,而是「我們」:你是我,而我亦是/意識你,這我與你合稱的「我們」意圖指稱在歷史軸線上已然發生的所有人與事,以及要往未來走去的現在的一切。在事件不斷更迭的時代潮流中,唯有不將歷史視為我之外的他者,而試著以我與你是一體的狀態,才能觸及傷痕的本質、才能見到事件緣起的真實,才能一睹過去、現在、以至未來必然會發生的現實,所以與種種的過去相遇、與帶著時代傷痕的人們相遇、與政治歷史造成的創傷相遇,與「他們」成為「我們」。 自日本殖民開始,韓國與台灣在近代有著相似的歷史發展,因此《我們必然相遇》邀請韓國與台灣二地探究歷史議題的作品參展。本計畫的策展方法採取三部曲的方式,如章回小說般逐次呈現。本次展覽將呈現《我們必然相遇》計畫中序曲及第一章,以陳敬元 2011 年的作品《Staggering Matter》為楔子,隱喻台韓二國在日本殖民時期,以至今日在新自由主義之下委為美中日俄政治博弈之棋子的處境。 第一章以「螢幕裡湧出許多帶著傷痕的人,他們對我視若無睹,與我擦身而過」為篇名,文句取自 2015 年猝逝的台灣藝評家江凌青的短篇小說《紙箱城市》,該篇為作者參與筆者 2014 年計畫所書寫的隱喻小說,以未能成真的愛情隱喻事未竟成的學生運動及大時代變局,如同韓國詩人金素月《招魂/초혼》或《杜鵑花/진달래꽃》詩中的文字,看似對愛情的惆悵之語,其實是感時傷懷的愛國之情。本章以此為名,並邀請與日本殖民歷史有關的作品參展,大時代早已遠去也已成歷史教科書上的篇章,但我們卻從未好好梳理時代鑄造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的傷痕及其傷痛情感,在國際政經情勢越發嚴峻的此刻,也是再次正視並思考傷痕的時候。 第一章的四件作品分為「在大歷史敘事線中被忽略的人」,以及「建築體背後的意識」二部分呈現,在「人」的部分展出陳飛豪與全昭侹的作品,陳飛豪透過研究羅發號事件中來台處理相關船難事宜的駐廈門美國外交官李仙得( Charles W. Le Gendre,1830-1899 )的生平帶出日本、美國、韓國與台灣之間複雜的歷史糾葛。他以錄像的形式重構各種與此事件相關的歷史檔案,並以原住民排灣族的「回憶之歌」作為作品主幹,道出這段並非廣為人知,卻跨越台韓日美的歷史連結。全昭侹的作品則深究一位在日本殖民時期的韓國作家、詩人及建築師—李箱,他的作品代表對從殖民地、帝國時期到資本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精明洞察,暗示藝術作為對藝術態度抵制的新可能性。 陳飛豪與全昭侹的作品呈現一組對應關係:時代與人性。陳飛豪作品提及的李仙得究竟見證了時代的波濤洶湧,還是煽風點火了另一個不安的時代?而李箱以藝術作為抵抗殘酷現實的前衛精神,能否為當代的我們指點逃離或抵制困頓現實的路徑?甚者,若說時代是人為之作,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我們」製造出的時代?如何從堅硬的石縫裡開出花朵? 至於殖民建築物體的部分將呈現鄭在妍於 2018 年發表的作品《遺忘的角落》,意欲回返記憶中的朝鮮總督府( 1995 年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此「回返」與「重建」的舉動在韓國憤恨日本的情緒中不甚被理解,但藝術家試圖藉此探討面對殖民建築物的意識形態。曹良賓 2018 年發表的攝影作品《想像之所》是近年針對台灣各地的忠烈祠採集、拍攝的影像蒐集計畫,透過影像光體的形式並置神社/忠烈祠的影像與文獻,藉此提供一個歷史脈絡上的思考:目前存在於台灣的忠烈祠遺跡,皆為沿用日本神社建築群改建或就地重建,而這二個曾經衝突的政治實體在神社/忠烈祠之間的繼承關係,見證台灣百年來因被殖民歷史而分斷的認同狀態。 鄭在妍的作品恰好與曹良賓的作品呈現相呼應的對話關係:透過承載各種政治意圖的建築物,以及不同政權加諸於它們的操作,除了能依此探討自身的認同議題,亦可從採取不同反應的他者身上,用另一個角度再次思考自己的問題。換言之,在日殖/日治建物的存廢議題上,映照出台韓二地在相同殖民政權框架裡,卻有迥異的認同、解殖、意識形態議題的反應與政治操作,而這也是最值得探討的地方:我們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面對、處理建築物?... 繼續 -
EAPAPAP 2019 Song of Island
姚瑞中 19 December 2019 - 31 January 2020 策展人 吳達坤 參展藝術家 梅丁衍、 姚瑞中、陳擎耀、彭弘智、李若玫、何彥諺 繼續 -
第六屆水原國際攝影節 — 共和之後 台灣策展單元
姚瑞中 2 - 10 November 2019 繼續 -
Color in Cave
彌載映 25 October 2019 - 1 March 2020 繼續 -
末路斜陽 — 『聲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
何采柔 25 October 2019 - 23 February 2020 青策計畫 2019 策展人 沈宸、王歡 參展藝術家 程新皓、陳蕭伊、何采柔、華偉成、胡葳、胡偉、劉玗、李寶玖、山河跳!、蘇匯宇、童文敏、王拓、楊健、陽莯、張巍 繼續 -
第十五屆日惹雙年展 — 台灣國家館
蔡佳葳 20 October - 30 November 2019 繼續 -
澳亞藝術節 2019 — Still 何采柔個展
何采柔 17 October - 2 November 2019 繼續 -
生活時間考
袁廣鳴 12 October - 22 December 2019 繼續 -
亞洲藝術雙年展 2019 — 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薩望翁.雍維 5 October 2019 - 9 February 2020 繼續 -
瘟疫的慢性處方
陳敬元 5 October - 1 Dec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四屆庫裡提巴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開放的邊界
姚瑞中 21 September 2019 - 1 March 2020 繼續 -
透視假面 — 甜楚現代性
高重黎 吳天章 姚瑞中 袁廣鳴 18 September - 18 Nov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 匯流之所
周育正 18 September 2019 - 5 January 2020 繼續 -
Where We Now Stand — In Order to Map the Future[1]
侯怡亭 14 September - 19 December 2019 繼續 -
第十二屆放映機錄像藝術節
袁廣鳴 11 - 22 September 2019 繼續 -
第一屆羅馬台灣電影節:台灣之華
袁廣鳴 饒加恩 6 - 8 September 2019 繼續 -
NMAO collection with Alberto Giacometti II
饒加恩 27 August - 8 December 2019 繼續 -
群島資料庫 #14:爬行痕跡的逆返與審視 — 張恩滿的非洲大蝸牛計劃
張恩滿 August 16, 2019 繼續 -
We are bound to meet: Chapter 1. Many wounded walk out of the monitor, they turn a blind eye and brush past me.
陳敬元 9 August - 8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愛知三年展 2019
袁廣鳴 1 August - 14 October 2019 繼續 -
We Didn't Mean To Break It (But It's Ok, We Can Fix It)
何采柔 27 July - 14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極樂世界:姚瑞中與蘇匯宇的神遊之旅
姚瑞中 26 July - 26 August 2019 繼續 -
影像焦慮
吳天章 袁廣鳴 侯怡亭 20 July - 13 October 2019 繼續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第二季提名
侯怡亭 July 16, 2019 繼續 -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姚瑞中 11 July - 13 October 2019 繼續 -
西班牙國際攝影暨視覺藝術節 2019 — 編織身分
侯怡亭 11 July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妖氣都市 — 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
何采柔 5 July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 2019
侯怡亭 1 July - 22 September 2019 繼續 -
MAM Collection 010: Fake News?
袁廣鳴 20 June - 27 October 2019 繼續 -
綠島人權藝術節 2019 — 拜訪流麻溝十五號:記憶.地方.敘事
姚瑞中 15 June - 15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之四 — 影像機器工作坊
高重黎 1 - 16 June 2019 繼續 -
Perceptions of Time
袁廣鳴 25 May 2019 - 28 June 2020 繼續 -
如何在殘酷的藝術世界生存?大數據解析你所不知道的藝術生態系 — Lightbox 講座
姚瑞中 May 25, 2019 繼續 -
Card Stunt
陳敬元 18 May - 27 July 2019 繼續 -
太陽雨: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
彌戴映 4 May - 1 September 2019 繼續 -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之三—歷史繡場工作坊
侯怡亭 4 - 5 May 2019 繼續 -
玻璃總是要碎的 — 閉幕座談
賴駿杰 丁建中 陳飛豪 April 28, 2019 繼續 -
冷鍊 — 侯怡亭個展
侯怡亭 27 April - 21 July 2019 繼續 -
事 故 NO ON:何采柔個展 Ocula 專訪
何采柔 April 23, 2019 繼續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賴駿杰 April 18, 2019 繼續 -
close
何采柔 周育正 16 March - 12 May 2019 繼續 -
零重力世界
姚瑞中 1 March - 26 May 2019 繼續 -
意念的力量:再造轉經輪
蔡佳葳 1 March - 14 October 2019 繼續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入圍
周育正 牛俊強 February 25, 2019 繼續 -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姚瑞中 23 February - 19 May 2019 繼續 -
虛寫邊界
何采柔 18 January - 7 April 2019 繼續 -
CoBo Social 2019 年度最受關注亞洲藝術家
蔡佳葳 January 17, 2019 繼續 -
中正之下 — 當代人權影像展
姚瑞中 10 December 2018 - 17 March 2019 繼續 -
現實的危機 — 亞洲當代攝影展
姚瑞中 6 - 16 December 2018 繼續 -
第九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24 November 2018 - 28 April 2019 繼續 -
島嶼之間|臺灣 西西里文化藝術交流展
姚瑞中 10 - 25 November 2018 策展人 Alessandro Martinelli, Max Robino, 房彥文 參展藝術家 臺灣 姚瑞中、吳政璋、周慶輝、劉星佑、鈴木貴彥、吳耿禎、廖俊裕、李吉祥、馬麗利茲尼娜 西西里 Angelo Crazyone, Arcangelo Favata, Andrea Lombardo, Igor Scalisi Palminteri, Luca Mannino, Mimmo Palmizi, Max Robino 繼續 -
第十二屆上海雙年展
姚瑞中 9 November 2018 - 10 March 2019 城市項目 主策展人 誇特莫克.梅迪納 協同策展人 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 神谷幸江 王慰慰 藝術家 姚瑞中 展出作品 《巨神連線》 繼續 -
曼谷雙年展 2018
袁廣鳴 19 October 2018 - 3 February 2019 繼續 -
Bulaubulau
蔡佳葳 12 October 2018 - 20 January 2019 繼續 -
台北藝術節 2018 — 島嶼酒吧
何采柔 22 August - 2 September 2018 繼續 -
倫敦藝術之夜 2018
袁廣鳴 7 - 8 July 2018 繼續 -
明日樂園
袁廣鳴 20 June - 6 August 2018 繼續 -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
姚瑞中 June 2, 2018 繼續 -
第十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蘇育賢 4 - 13 May 2018 繼續 -
創藝多腦河—影像藝術訴說世界脈動
袁廣鳴 April 25, 2018 繼續 -
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 第一季提名
袁廣鳴 何采柔 曹良賓 April 23, 2018 繼續 -
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
袁廣鳴 11 February - 3 June 2018 繼續 -
邂逅之海 — 交錯的現實主義
袁廣鳴 19 December 2017 - 4 February 2018 繼續 -
船上的蜘蛛
陳敬元 2 - 30 December 2017 繼續 -
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7
袁廣鳴 24 - 27 October 2017 繼續 -
亞洲當代藝術週 2017
何采柔 14 - 15 October 2017 繼續 -
《巨神連線》新書發表會
姚瑞中 October 13, 2017 繼續 -
藝術很有事 — 姚瑞中的廢墟遊走
姚瑞中 September 2, 2017 繼續